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文物鉴定科技断代-铜镜成分分析检测

  • 发布时间:2015-05-14 11:15:03,加入时间:2014年08月08日(距今3988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天河北路中信广场233号36楼3607
  • 公司:广州安帝克顶级高端会所交易中心,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刘主任,手机:13922298473 QQ:1067326388

     中国古代铜镜鼎盛时期的精品,一是铜质,二是工艺极精,这二个首要条件实现了青铜艺术最后的辉煌。从现今来看历经千年的铜镜皮壳,依旧让人感受到由于铜质之好所表现出来的可爱。以战、汉、唐时期铜镜为例,许多铜镜的表皮光亮如新,看似有一层厚厚的玻璃光。南方的“黑漆古”铜镜几乎就像一块黑色的玉,北方的“水银沁”铜镜仿佛白光如银,如此美妙神奇的青铜表皮变异而形成的青铜皮壳,是任何铜镜以外的青铜器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关键的铜质决定了结果,这种铜料配比与高超的冶炼技术至今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许火候,落料先后秩序等等每一细小情节的差错,都有可能是妨碍宋以后制镜质量的根本。乾隆内府造办处也曾经努力仿制过汉唐铜镜,结果是铜质与艺术表现状况均相差汉唐铜镜甚远。是当初冶铜技术还达不到制镜所需的要求,例如铜质的纯净度,合金的配比等等诸多问题。只要一个问题不清楚,不解决,显然带来制镜过程的各种困难,使得铜镜缺乏良好的映像效果,使得无法表现纹饰的精致华美等等。

      在几千年后的现今,我们通过科学技术对商周青铜器的测试,应该可以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了。列举苏南地区,溧水乌山出土的西周早期方鼎,含铜52.49%、铅34.27%、锡0%;丹徒母子墩出土的西周中期雷纹鬲,含铜54.54%、铅30.46%、锡0%。全国许多地方出土的青铜块(商周时期用作铸器的青铜料)基本含铅量为30%—40%、高者达50%,由于含锡少、含铅高以及等等不够合理的配比,均有可能造成冶铜的熔点升高,铜液冷却较快,流畅相对受阻,热胀冷缩较大,致使浇铸成形的纹饰无法达到细如发丝的精密效果,致使青铜器物表面暗淡无光,铜镜的映像效果更是直接受到高铅铜的约束。所以造成“商周”铜镜的不尽人意,铜料的配比与冶炼就是主要问题。中国早期铜镜的锡含量都比较少,“齐家文化”铜镜就只有1%的锡含量。我们现今看似简单的含铅和含锡配比,这在当初人类从“齐家文化”至春秋战国却足足摸索了近二千年。直至春秋战国才真正掌握了制镜所需的高锡铜,含铜65%左右、锡25%左右、铅6%左右、锌1%及其它微量金属。制镜所需的铜料配比完全区别于其它青铜器物的铜料,是一种特定的专用配方,再加之反复冶炼,直到符合制镜铜料的净度,硬度与光亮映像度。但是非常可惜,制镜的铜料配方到了宋代又失传了,顺便提一下宋代铜镜所用的配 方比例,含铜65%、锡10%、铅20%以上、锌7%左右,仿佛又恢复了高铅铜,文物鉴定科技断代。

中大科鉴艺术品鉴定中心是经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由香港中大文物鉴定检测机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鉴定服务机构。由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央视《鉴宝》、《寻宝》、《一槌定音》、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等栏目组文物鉴定专家。通过强大而权威的专家团队,不仅有精湛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求是、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及时的专业鉴定服务,为藏友提供针对各门类藏品的专家级“眼学”、“目鉴”服务。经专家组综合评定后,文物鉴定中心对合格藏品开具文物鉴定委员会藏品鉴定证书。凭借着严谨、认真、客观的学术态度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对其藏品做出了客观、真实、公正的结论。 
     “中大科鉴”与香港中大文物鉴定检测机构合作,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EDXRF)无损分析技术,通过按照科学分析的古陶瓷样品(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数据库,进行比对后,现对古陶瓷的权威检测,并对检测合格藏品出具科学检测报告。

      运用传统鉴定与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中大科鉴”斥巨资引进多种国外精密仪器,运用目前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检测技术,科技鉴定实力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成为权威鉴定;专业鉴定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233号中信广场36楼3607单元   (广州办事处)

联系人:刘主任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早9:00至晚17:00

温馨提示:请提前1-2天预约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