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内外古陶瓷鉴定采用的多是“眼学鉴定”的方法。“眼学鉴定”凭的是经验,是 采用排比类推法、标型学、考证学等方法找出样品与标准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来推论出样品的真赝,是一种相对断代法。从事古陶瓷鉴定工作的人大多 是从基层出来的,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古陶瓷鉴定界的泰斗人物耿宝昌先生是琉璃厂学徒出身。正是由于他在长期的工作中大量接触不同的陶瓷真品、赝品实 物,对它们各自的特征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能很快发现一件陶瓷器物上含有的瑕疵,由此来断定真伪。然而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国家也没有专门的大专院校开设正 专业课程,由此造成了古陶瓷鉴定人才的短缺,也造成了鉴定依据的“非标准化”。看一件东西,每个专家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人的鉴定方法和鉴定依据。有人这样形 容目前的鉴定概况:“甲专家鉴定的依据是1、2、3,乙专家鉴定的依据是甲、乙、丙,而丙专家鉴定的依据又是A、B、C”。由于专家们的专业经验、社会关 系、地域环境甚至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因素不尽相同,同一件古陶瓷鉴定的结果也常常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所以说,“眼学鉴定”很难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 标准,而没有标准就容易产生歧义,事实上也就没有权威性。同样,对藏家、玩家来说,也大都从“眼学鉴定”开始学习古陶瓷鉴定的,但在没有一个明确标准的指 导之下,也很难学到较为可信的方法。在这一情况之下产生的矛盾与纠纷层出不穷,专家各自为政,各持己见,其中也不乏所谓的“专家”乘机浑水摸鱼的。可见, 目前我国对古陶瓷的鉴定是比较混乱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权威鉴定机构。即使是在刑事案件之中,专家的证书也不能作为法庭的证据而 予以采用。这种情况同时也扰乱了与此相关的艺术品交流和拍卖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无序状态限制了古陶瓷投资、收藏的健康发展。
眼学与科学谁优劣?
近两年,做科学鉴定的民间收藏者数量明显增加,难道科学鉴定已经在收藏者心中拥有了 更高的认知度而逐渐取代传统目测?其实不然,以中国香港华宝堂驻上海办事处的潘先生的为例,他曾经先后拿了几十件瓷器去香港中大文物鉴定检测机构做检测, 他觉得反正是釉面无损检测,而且费用也不是很高,出检测报告权威、公正。他坦言,仪器鉴定只是先来筛选一下,最后还是要以专家的鉴定为主,专家还是比仪器 更权威。
上述只是其中个例,目前古陶瓷鉴定面临怎样的困境?中国古陶瓷学界曾经多次讨论古陶 瓷鉴定应该如何发展,往哪个方向发展,如何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鉴定权威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较为统一的意见是要走传统“眼学鉴定”与现代科学鉴定相 结合的道路:由现代科技断年代、专家做鉴赏并判定陶瓷所包含的其他信息和价值。有很多单位早已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香港中大文物鉴定检测机构、国家文物 局等都有这样的计划,有的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已经正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文物专家曹静楼是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他身跨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两个领 域。曹静楼认为,文物鉴定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断代;一个是辨伪。历代都有造假,近现代以来的造假不但仿风格,而且从质地、观感上更加逼真。有些器物可以用 仪器鉴定检测成分、内部结构、金相结构、成分比例等来断代,但科技检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如同一地区产的瓷土,不同的工匠来做,做出来的瓷器还是有差 别的,瓷器的工艺、纹饰要靠人眼来比较;现代模仿的书画也有用古代材料的,画风、图章的颜色、比例等要靠人眼来观察,这两方面要相辅相成。
鉴定市场的良性发展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人才的培养,包括科技检测人员的培养和陶瓷鉴定专 家的培养。其实古陶瓷鉴定包含了相当多的学问,鉴定专家不但要对陶瓷器物本身的情况有深刻的认识,还要懂得如何正确解读器物所包含的其他文化、历史、工 艺、社会学信息,这样才能全面地衡量一件古陶瓷的所有价值。真正的鉴定应该是从“造假”和“市场”两个环境中磨炼出来的,而不是从学校和博物馆里培养的, 或是靠简单的科学检测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应该与时俱进,要把传统鉴定和现代科学检测相结合,给收藏者一个真实准确的鉴定结果。这就需要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实 战派鉴定专家担当重任,利用他们的锐利眼光和丰富的经验,构建起与市场相结合的鉴定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为文物打假。香港中大文物科技鉴定检测机构---科 技鉴定--为古玩艺术品交易保证护航。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233号中信广3607单元(广州办事处
联系人:刘主任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早9:00至晚17:00
温馨提示:请提前1-2天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