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样品的热释光信号与相同年代的地质样品比较,其天然高温信号的发光强度偏低,这可能与瓷器的矿物组成特征有关:由于瓷器是经过1200 ℃以上的高温作用后烧成的,瓷胎中的长石熔化,多铝红柱石针状结晶体在长石中形成,石英颗粒边缘已被高二氧化硅玻璃溶液包围。虽然瓷器中SiO2 占60 % —70 % ,但是,大部分为玻璃态,石英只占20 % —30 %。
另外,瓷器的热释光发光强度与瓷器的产地、年代有关,明清的青花瓷器的热释光强度一般大于唐宋时代的瓷器。可能是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瓷土中石英所占的比重加。
瓷器的矿物成分极为复杂,无法获得单矿物,磨成细颗粒的瓷器样品是混合矿物。不同窑口、不同时代的瓷器,矿物成分有所不同。因此,在其热释光的发 光曲线中有所反映,明显的体现在峰位的位置(温度) 和发光曲线形态的不同。目前我们还不清楚不同发光曲线所对应的矿物组合特征,或不同峰位对应的矿物(或矿物组合) 。
经过粗颗粒(只经夹碎) 的测片与细颗粒比较,两者的热释光特征基本一致,即人为研磨时,可能没有产生的假信号,或其值很小,或者检测到的信号全为假信号。对于后者的假设,可能不 成立。因为,按以往对于石英等矿物的研究,研磨产生的假信号一般都很弱,其热释光信号往往在300 ℃以下 。
3、对人工放射性(α、β) 辐照的响应
瓷器对于人工放射源(α、β) 的辐照是否有所反应,是决定高温信号能否成为热释光测年技术手段的关键之一。我们所研究的32个瓷器样品,无论有无天然热释光信号存在,它们对人工放射源 (α、β) 的辐照都有反应(图2) ,即在实验室中能够对瓷器样品进行人工辐照,可以进行热释光信号增长的模拟。但是有少量瓷器高温信号对于β响应不灵敏,而用α辐照,响应却较好。图2 中,曲线A为天然经15. 4 Gyβ辐照后马上测量的热释光发光曲线,曲线B 为经45 u - 2α辐照后马上测量的热释光发光曲线,C 为经15. 4Gyβ辐照后再放置3个星期测量的热释光发光曲线,D 为天然热释光发光曲线。
联系人:刘主任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