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器型發展趨勢。時尚決定器型發展,器型決定制作工藝。
早期的吉州窯瓷器,繼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風格,入宋以後逐步向挺拔、俊俏發展,到南宋中後期達到頂峰,元以後向肥碩、厚重發展,明代以後則轉向輕薄、規整。這與同代各窯的發展趨勢基本相同。
2.工藝特征。吉州窯因地制宜,制作工藝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產習慣影響。
以基本器型碗、盤、壺的底足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餅底、矮圈足為主;到了北宋前期則發展為高圈足、大圈足,中後期又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變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徑逐漸縮小,並在圈足外斜削壹刀,再在近足處橫旋壹刀,形成外觀似圈足的形狀;元中期以後,除黑釉盞繼續保持上述形狀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發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發展。這個發展趨勢,經過了壹個循環往復、沿襲改革的變異發展過程。這個規律為吉州窯瓷品的斷代依據之壹。
以黑釉瓷施釉為例,受燒造技術的影響,北宋以前的黑釉瓷為防止釉粘連,保證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於窯錢(墊圈)的出現,固定了疊燒器物之間的間隙,能較好地防止釉粘連,形成了除圈足外略顯稍許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態;南宋中期以後,由於較準確地掌握了墊圈厚薄規律,形成了除圈足內無釉,器內外施滿釉的形態。這些都是吉州窯產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斷代特征之壹。
以時尚習慣為例,吉州窯受地理環境影響,在瓷土無法改變含砂量高的事實面前,窯匠們揚長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時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較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變化以彌補坯胎不足。其結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紛呈、千姿百態,坯胎粗糙隨意的顯著特征。雖然隨著燒造技術的進步,施釉方法從半截釉,發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滿釉,表現了窯匠力求完美的願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觀念始終占了上風,並且形成了生產習慣。因此,除少數極品外,絕大多數黑釉瓷的圈足內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較明顯,成為其鑒別窯口的顯著特征。
3.畫風畫法。吉州窯古陶瓷裝飾,無論是剪紙還是彩繪,講究簡練的畫風畫法和疏朗有致的圖案布局,往往寥寥數筆勾勒成形,或點綴幾筆以打破平面,極其寫意又十分傳神,絕無文人騷客筆下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即使同畫梅花也別具壹格。其圖案均源於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為對象,如菱花(圖、團花、梅花、梅枝、蕉葉、奔鹿、彩蝶、波濤、貓、狗、虎、馬、蟲、魚,常見“金玉滿堂”、“長命富貴"、“龜鶴齊壽”、“兒孫滿堂”、“多子多福”、“金桂玉蘭”等吉祥語剪紙,還有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繪泥塑瓷。這些裝飾圖案質樸明快、童趣盎然,民俗理語特點鮮明,濃烈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