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時期,紀年款的格式、種類都較前期規矩、單純,且後代的仿制品很少。
嘉慶初年(嘉慶四年之前)仍舊使用乾隆時的紅彩寫款,有些瓷器依舊署乾隆朝款識,直至乾隆皇帝駕崩。 嘉慶官窯早期多寫青花“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多無邊框,工整規範。個別的也有“嘉慶年制”四字圖章款。嘉慶晚期青花多寫楷書款,有四字和六字。嘉慶時年款楷、篆並用,但整體上看是以篆書款為主。字體工整,結構謹嚴,多用青花書寫。此時新出現了壹種篆書帶方框的款式,因其篆書工整,框線整齊,似圖章印鑒,故名“印章款”。
民窯器物多數沒有款識,偶爾見有“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和“嘉慶年制”雙行四字楷書款。這時的民窯款識書寫草率,字跡潦草,多把“嘉”字下面的“加”省略,有的只寫半邊字,有壹些潦草的篆書款甚至達到不可辨識的程度。圖記款也較流行,在器物的底部常畫“蝠”的圖案,另外還有壹些吉祥款、贊頌款、齋堂款。
堂名款較乾隆時期為少,壹般在文具、餐具、祭祀器物上題寫堂名款較為盛行,如“嘉陰堂制”、“彩秀堂制”、“種芝堂制”、“壽頤堂”、“懋勤殿”等。吉言款有“福海珍藏”、“愛蓮珍賞”等。
仿明代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以後者居多。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233号中信广场36楼3607单元
联系人:刘主任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联系人:刘主任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