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1736-1795)朝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亦是清代制瓷業盛極轉衰的轉折點。 乾隆中期唐英病逝,禦窯管理混亂,官窯瓷器質量日漸下降。乾隆五十壹年後,“督陶官”做法的終結,官窯制瓷業逐漸滑坡。乾隆時期的外銷瓷數量很大,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就是典例,至今在西方各國仍有多見。
整體上看,器物造型端莊規整,但雄渾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造型更加豐富,轉心瓶、鏤空套瓶、鹿頭尊等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器物胎體厚薄適度,器形規整,胎質細膩潔凈,早期保持前朝的細潤特點,晚期稍遜。釉色如雍正瓷,白釉及白釉地彩瓷釉色多較細白,帶有玉質感。青花瓷與雍正有所不同,以青白色居多,釉面光潤,偶有波浪釉出現,早期比晚期更細潤。本朝彩瓷中大量出現顏色釉地器物,有高溫釉,也有低溫釉。低溫釉色地彩瓷多以湖綠色釉施於器裏和底部。“九江瓷”就是本朝開始出現的。所謂“九江瓷”是指乾隆、嘉慶、道光等年代的綠裏、綠底彩瓷,因當時由江西省九江古塘鎮碼頭啟運進京故名。
器足較前朝寬厚,早期基本保持雍正的“泥鰍背”特征,中晚期器足部稍尖,但不十分明顯,足端平滑程度不及雍正。足端塗以黑色或黃色的器物比前朝顯著增多。不少小件顏色釉器物底部有支釘痕,民窯仿哥釉瓷盤底部有七個醬色的圓形支釘痕,俗稱“七星盤”,該朝燒造最多。
器物裝飾工藝極為豐富,構圖及畫工嚴謹,但大多數圖案紋飾滿密、布滿器身,有繁縟感。
器物款識形式豐富,早期楷書、篆書兼用,以篆書為主。楷書款有雙方框四字款和雙圈四字款,前者多為琺瑯彩瓷底款,用紅、藍等彩料書寫,其它用青花書寫,少量紅彩款。篆書款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雙行(多無圈框)、六字三行雙圈、壹行橫寫(外雙圈)。在茶葉末、爐鈞器上用“大清乾隆年制”篆書刻款,乾隆末年和嘉慶初多用紅字款。官款十分工整,民款書寫隨便。還有堂名款、紀年款、吉語款等。
联系人:刘主任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