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的胎体都是厚重坚致。其底为浅玉环圈足,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可见旋坯纹。建窑器物以碗盏居多。其造型口大足小,状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两种口形,以敞口为多。建窑施釉器体内外均施,以浸釉法为主,外部施釉不到底,下面露胎。这是为防止施釉过满,釉水垂流,造成粘连而产生废品。因釉厚垂挂,在黑釉盏的外面下方,常可看到因釉水流动而凝聚成的滴珠状的釉块。
下面主要以兔毫盏为例,说一下辨识宋代建窑黑釉茶盏的一些要领。
兔毫盏是建窑当时烧造的一个主要品类。真品典型的兔毫盏为翻边束口,底足无釉的。胎为乌泥色。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之尖。兔毫分黄、白、褐、蓝等几种窑变色,分别称为金毫、银毫、蓝毫等。也有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斑等名称的。
要鉴识真伪,先看造型。真品造型敦厚古朴,大小适宜,线条自然流畅,修胎随意大方。端在手上,散发出一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仿品上手,感觉比宋盏要略大些。外观过于规整,胎釉比真品要显单薄,制作过于灵巧。总之,古韵嫌不足。多看真品,不难感受。
再观其胎体。真品上手较沉,有压手感。乌泥胎胎质坚致,修胎随意有力,虽粗糙却自然。圈足虽是玉环式,但较浅而近于平底。由于宋代施釉常用浸釉之法,工匠须手捏圈足,盏口朝下,浸入釉浆。这样,在圈足边缘的胎面上,有时会留下工匠以手抓捏的手指痕,这也是真品的一个特征。另,圈足内沿可常见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因高温烧造而粘附于上,不易脱落。这一点,也是真品的特征之一。胎底于放大镜下可见呈肥腻状,这是时间造成状态,所以无法做出。仿品在放大镜下是做不出肥腻的玉质感来的。常见的仿品胎土的加工过细,修胎过于整齐。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过圆,底足常挖得稍深。由于配比掌握不好,胎色不够深,不似宋代真品的粗、紫、黑、坚,有一种沉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