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射线荧光分析、离子束分析、质谱和色谱及同位素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元素测定法是近几年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方法。它的原理是,所有的文物,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书画,都由各种元素构成,可分为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痕量元素,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文物,其各种元素的构成组合肯定会有所不同。所有的仿制者在这点上很难做到和原物一致,特别在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的控制方面,非人力所能为。
近年,现代波谱技术飞速发展,用波谱技术检测古陶瓷等文物,不仅无须取样,而且能大大提高测量精度。如果采用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作测试光源的话,可以发现含量在亿分之一的痕量元素。利用波谱技术的元素测定法的好处很多,一是无须取样,保存了文物的完整性;二是精确,它将使仿制者望而却步;三是适用面广,各类收藏品几乎都可以照顾到。其不足之处:一是这种技术刚起步不久,所测试的样品十分有限,数据库中储存的数据只可以作为判定赝品的证据,还不足以单独作为判定某件文物是真品的证据;二是检测费用高昂,非一般收藏家敢于消受,如果动用了电子对撞机,又如果检测出是赝品的话,豆腐变成肉价钱,赝品的成本也等于真品了。不过,我相信这种元素测定法前途无量,广种薄收的话,收费可以大大降低。
此外,还有老化测定法主要用于鉴定古陶瓷。古陶瓷的釉面长期遭受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如空气中的紫外线或土壤中的水和其他酸碱性物质的物理化学作用,受到腐蚀,釉面的亮光变得柔和,这就是陶瓷的老化现象。这种自然老化现象,在科学界叫“脱玻璃化”现象。科学家经研究认为,经高温熔融形成的釉,是一种玻璃态均质体,其内部结构是无序的,在自然环境中呈亚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结构会不断地进行调整逐步向有序化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微细晶体,这就是“脱玻璃化”和老化。
釉的老化系数,和树木的年轮一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时间越长,老化系数越大。新仿品(包括做旧处理后的)瓷器的老化系数在0.06——0.10之间,清末至民国的产品,老化系数在0.18——0.12之间,明末至清中期的产品,老化系数在0.22——0.16之间,明早期至明中期,老化系数在0.26——0.20之间,元代产品的老化系数在0.24——0.28之间。总之,陶瓷的年代越久,老化系数就越高。老化鉴定法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不会造成对被鉴定物的损伤;二是可以排除作伪者的干扰,不会像热释光一样出现误判;三是比热释光和元素测定要简单易行得多。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