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国工艺美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金碧辉煌、型色多样的铜香炉,成为明代金属工艺中的典范。
明代铜香炉显然是在继承了元人的传统,如在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索耳鬲式铜炉,其与首都博物馆藏回文纪年855(1450年)铜炉的渊源关系显而易见。
有兴味的是,坊间更愿意谈论的是宣德炉。正因为如此,宣德炉美名远扬,从明代直到现代,民间制作宣德款铜炉的活动从未间断。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很少有能被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文物界的“悬案”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铜炉的鉴定就是宣德炉的鉴定。
宣德炉一词最早见于《宣德鼎彝谱》一书。《宣德鼎彝谱》自述为明宣德年间工部尚书吕震等撰,八卷。分别论及明宣德炉的原料、名目、造型、色彩及铸冶等。卷一卷二载宣宗谕令、礼部设计的图式及所需的物料,卷三载南北郊坛等器用的名目,卷四载太庙、内府宫殿的器用名目,卷五载赐予两京衙门和天下名山胜迹的器用名目、补铸、褒奖等,卷六卷七卷八详释器名,说明某器仿自某器,并载有尺寸等翔实资料。《四库全书·宣德鼎彝谱·提要》云:“宣炉在明时已多伪制,此书辨析极精,可据以鉴别。”时至今日,虽然大多数人都承认宣德三年的铜器并没有标准器,但很少有人会质疑《宣德鼎彝谱》所述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然而我们却发现,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并没有被可靠的历史文献所记载。
宣德三年的铜炉,有两种传说:一是宫内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被熔成液体,于是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二是宣德皇帝收到进贡铜39000斤,于是责成吕震和吴邦佐,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考古图》和《博古图录》,铸造出3000多件铜香炉。说法一普遍被认为是明代文人杜撰。说法二却被大多数人所引用,此说出自《宣德彝器图谱》。
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流传历史
宣德皇帝在位时,传说宫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液体。又传说是佛典起火,金银珠宝与铜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宣德皇帝询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现出珠宝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把铜做成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钢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选取出来制成炉,把仍存于筛格上的取出来制成其他的器物。
宣德炉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烧斑,掩盖了炉的本质,就用一种外国产的卤液浸润、擦拭、薰洗,把色彩变为蜡茶。到了宣德末期,则更加显示它自然色泽,着色更淡。后人评论说,宣德炉有五等色: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第一。鎏金的炉腹下铸成祥云涌起的样子,鎏金的炉口下部为祥云翻覆的样子。至于鸡皮色,则是着火气长了才出现的。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