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人类的重要食品。淡水鱼的可食部分大约占体重的50%~70%,其比率因品种不同而异。鱼体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20%左右。实验分析表明,其肌肉氨基酸的组成,与人体组织的氨基酸极为相似,因而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从营养学角度讲,淡水鱼类是人类理想的动物蛋白源,自古以来倍受人们的青睐,被视为滋补食品。
水产品的收获期集中,水分含量大,细菌携带多(尤其是头、鳃、内脏)、自溶作用强烈,因而极易腐败,影响流通和市场销售,为此有必要在捕捞、运输、贮藏过程中加强保鲜,并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制成各种食品供应市场,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鱼类水产品加工是养殖、捕捞的延续,是整个渔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鱼类保存运输和加工利用的主要方式有保鲜、保活、冷冻、冷藏、罐头制品、腌干制品、鱼糜制品、鱼粉、鱼油及工业用品的加工等。一般情况下应尽量以鲜活鱼供应市场,以适应人们的消费习惯。但在远离市场、交通不便的大型养殖场,或一些产业化加工厂,为了丰富市场供应,获取更大的利润,应开发鱼类的深加工产品。反过来说,加工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广泛应用的鱼类保鲜技术,基本上是冷却保鲜和冻结保鲜两大类。冷却保鲜在70年代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可分为以下几种: 1、辐射保鲜:是用7射线或钴-60对食品照射灭菌的保鲜技术。 2、集装箱保鲜:多用于船上和陆上贮存、运输,分为保冷和自带制冷装箱两种。 3、气体置换包装保鲜:是将二氧化碳或氧气充人包装内置换氧气达到抑制细菌繁殖和防止脂肪氧化的技术。 4、微冻保鲜:是鱼在-2℃~-5℃的保鲜技术,保鲜期大约20d—27d。 5、冰温保鲜:是利用各种食品的不同冰结点,在O℃以下,不冻结状态下保藏食品的技术(0℃~-I℃保鲜期为7d~10d)。 6、冻结保鲜:是在-18~℃以下使鱼产品冻结,抑制细菌生长达到较长时间保鲜。 水产品保鲜是指对水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物理化学方法保持其良好鲜度品质的生产技术措施。保鲜方法主要有低温保鲜、化学保鲜、电离辐射保鲜和气调保鲜等,生产上采用最多最有效的方法是低温保鲜。 一、鱼体鲜度变化 鱼体鲜度变化包括鱼体死后本身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和外界环境作用所导致的腐败和变质。细菌腐败是最严重的变质,使鱼货失去实用价值与经济 鱼体死后从新鲜到腐败的鲜度变化过程,一般分为死后僵直、自溶和腐败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