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蓝釉瓷的烧制成功,为明清两代蓝釉瓷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蓝釉瓷以宣德朝为,主要为祭器和陈设用瓷。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宣德蓝釉瓷除单一色釉、光素无纹饰者外,还见有蓝釉暗刻与蓝釉留白花的装饰方法。暗刻纹饰多为云龙纹,而蓝釉留白器物纹饰以莲池鱼藻纹、缠枝花卉纹、折枝花果纹等为主。底款有青花款和暗刻款两种,多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器型除碗、盘等常见造型外,还有罐、缸、尊、盆、僧帽壶、莲瓣壶等造型。此外,宣德时期还出现了洒蓝釉这一新品种,其蓝釉之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故又名雪花蓝。洒蓝釉瓷也是以钴为呈色剂的石灰碱釉,只是与霁蓝釉瓷的施釉工艺略有不同。宣德洒蓝釉瓷传世十分稀少,其后历代均不见烧制,直到清康熙时期才恢复烧制。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蓝釉瓷传世器物极少,几乎见不到完整的器物,但从珠山御窑出土标本来看,此期蓝釉瓷的生产从未间断。嘉靖、万历时期,蓝釉瓷烧制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较丰富,二是釉色品种又有了新发展。(注:隆庆一朝未见有传世蓝釉瓷,文献亦不曾记载。)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此外,嘉靖时期还创烧了回青釉瓷。回青釉与霁蓝釉同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只是所用青料为当时特有的回青与国产石子青调和而成,呈色不如霁蓝釉深沉浓艳,而是呈浅蓝色。万历朝之后,蓝釉瓷基本绝烧。
蓝釉瓷在经过明末清初近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于清康熙时期再度兴盛,此后历朝均有精品传世,且存世数量远大于明代蓝釉瓷。康熙时期,蓝釉瓷主要以祭祀用具为主,色泽润泽稳定,色泽深沉者多为仿宣德霁蓝器。康熙时期,恢复了自宣德之后便中断的洒蓝釉瓷生产,作为外销瓷品种之一。此外,康熙时期还创烧了另一新品种——天蓝釉瓷。天蓝釉瓷也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但氧化钴的含量仅为霁蓝釉氧化钴含量的1%,所以烧成了瓷器色泽淡雅匀净。
清代蓝釉瓷以雍正蓝釉冠绝。雍正时期,以唐英任御窑厂督陶官,所制各式釉都烧制得极为成功。雍正蓝釉瓷器型较之前更加丰富多样,有梅瓶、玉壶春瓶、锥把瓶、蒜头瓶、天球瓶、壶、石榴尊、罐、缸、盆、钵、碗、盘、杯、洗、渣斗、高足碗等造型。乾隆时期,蓝釉瓷以霁蓝釉和天蓝釉为主,多见陈设器,也有部分祭器。这一时期,蓝釉描金装饰大量出现,并且蓝釉描金装饰技法一直盛行至清末民国。此外,乾隆时期洒蓝釉瓷器所见极少。在清三代中,乾隆一朝传世的蓝釉瓷器数量最多。乾隆盛世之后,自嘉庆始至清末,制瓷水平全面下降,蓝釉瓷的烧制也明显不及前朝。相较整个清中晚期,光绪时期的蓝釉瓷烧制水平相对,器型也较为丰富。至宣统时,蓝釉瓷已鲜有烧制,且工艺较粗糙,施釉不均,有明显流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