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龙泉青瓷在不同的时代出现的烧造工艺、胎釉变化、造型特征,反映了龙泉青瓷从北宋的发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个明显的历史发展轨迹。这里首先谈一谈宋代龙泉青瓷鉴定与辨伪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青中带黄。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多管瓶是从越窑多角瓶演变而来,角与谷在南方语言中谐音,管与谷又近谐音,因此,五管与五谷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五管或多管瓶是盛放粮食的一种冥器,而多叶瓶或盘口瓶则是装酒的,一般在北宋的墓葬中是成对的出现。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仅以瓷石一种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当高( 7%以上),所产瓷器胎骨厚重,严重影响其美观程度。于是,匠师们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的含量增加,抗弯度大大加强,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温下不易变形,解决了笨重呆板的问题,使龙泉窑产品壁薄如纸,轻盈秀美。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龙泉窑在胎坯的改革中,解决了粗、重、笨的缺点,在质量上完成了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在釉色的变革中,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为打开国际市场,并为皇室提供贡品打开了方便之门。
本人专业从事古玩鉴定收藏、古董拍卖投资。著名专家鉴定、权威为您提供优质服务,您有需要随时联系本人!
现面向全国征集:
瓷器:高古瓷,明清瓷,青花瓷等
玉器:和田玉,高古玉,明清玉等
书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古籍善本等
杂项:青铜器,金银铜器,紫砂壶,文房四宝,木牙雕,章石,古钱币等
联系人许晨曦 电话: Q Q:
:xu
征集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金穗路3号汇美大厦27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