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冯远介绍,这次展出的作品大致分为3类,一类是写实的人物肖像画,表现的是当下中国人的形象;一类是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和唐诗宋词的古典诗意画;一类是吸收了一些现代艺术理念,在艺术形式、个人风格上做了一些改变而创作的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作品。身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的冯远表示,希望观众能从作品中读出这样的印象:中国艺术家在探索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潜力很大;东西方交流对彼此来说都是促进和学习的机会。他说,希望有更多欧洲朋友通过展览了解中国当下艺术。文化交流需要逐步积累,东西方艺术要达到相通、互赏需要一个过程。中国文化厚重,有丰富的底蕴,相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交流,西方同行会喜欢中国绘画。
买家构成:菲华收藏家俱乐部:香港鼎藏集团客户;胡润百富买家;山西大买家;江浙房地产老板;温州商会,温州企业家 联合会;上海赛车俱乐部,游艇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买家等等!
冯远字画近期拍卖信息如下:
拍品名称 估价(万元) 成交价(万元) 拍卖日期
冯远 癸巳(2013年)---120.00-150.00万.25万
冯远 2002年作 八仙.00-50.00万.32万
冯远 蒲松龄采风图 镜心-88.00-108.00万.50万
冯远 2000年作 竹林.00-120.00万.00万
冯远致艺、执教踏实认真,创作研究上的每一次风格嬗变都努力争取达到相应成熟的高度。冯远认为中国水墨人物画前景未可限量,但是要创造出既与传统艺术拉开距离,又与西方现代艺术保持距离的真正属于中国现代的人物画,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24小时热线===================
一直以来,冯远在创作中不仅探索和解决着笔墨与造型、传统与现代、结构的严谨与笔墨的写意等艺术、技术上的矛 盾与难题,同时更深入思考着时代与自身的关系,他撰述上百万字的文章,凝聚着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他自觉地把为时代创作大美作为己任。这些在他本次 展览的现实主义人物题材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不仅关注着远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淳厚质朴的人性之美,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都市百态,以入世精神描绘着眼前世 俗的世界收藏字画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作品,应戴上手套,以免字画被汗渍污染和指甲划破。欣赏字画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作品。字画开卷闭卷不能过于用力。若出现折痕,可在字画背面喷些水使其润湿,然后贴在玻璃上晾干或用低温熨斗熨烫一下,折痕即可消除。
如果字画被泥土、墨水、油脂等弄脏,要进行清洗。一般情况下,只要用软性的毛笔或刷子轻轻将不洁物干擦掉。如污斑严重,可局部湿洗,用棉花球或毛笔蘸些清洗剂,将污迹擦去,并随时用吸墨纸吸掉液体,最后用清水蘸残留的清洗剂,操作时要谨慎行事,以免损坏书画。为了防止字画霉变虫蛀,可进行消毒。一种方法是用杀菌、杀虫剂进行熏蒸,另一种是将防霉变的杀菌纸夹在书画中,效果也很好。
字画在存放时要注意防潮防光防尘。藏室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灯光的强度也要控制,字画珍品放进囊匣中置阴处保存,不要轻易见光;如果字画被泥土、墨水、油脂等弄脏,要进行清洗。一般情况下,只要用软性的毛笔或刷子轻轻将不洁物干擦掉。如污斑严重,可局部湿洗,用棉花球或毛笔蘸些清洗剂,将污迹擦去,并随时用吸墨纸吸掉液体,最后用清水蘸残留的清洗剂,操作时要谨慎行事,以免损坏书画。
冯远的中国画创作以现实主义具象写实风格为主,兼及其它。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谨严传神,画风追求拙朴浑厚,笔墨苍涩遒劲。偏爱历史题材创作,善于营造组织浩大场面。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力求传达出宏大精神的写照,同时也关注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颖、精致。亦作简单、抽象绘画,意在博采兼蓄。供职之余勤于笔耕,热衷参与创作理论研究。
书画专家刘金库曾介绍称,在构图上,马远改变了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因此被称为“马一角”,品评者对他这种“残山剩水”的独特画风赞赏有加。另外,这两幅画虽然是扇面,中间却没有夹扇柄的痕迹,说明藏家对其非常珍视,没有作为纨扇使用,故经历数百年风霜之后品相依旧上乘。
我一直觉得:艺术家是土地的儿子,儿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无法改变他的出生印记。
冯远的画有哲理性。由于这哲理性出自他的天性与禀赋,是一种自然流露,既见于他作品的题材内容,也见于他的笔墨及其他形式语言。哲理性成为他作品审美内容的一部分,悄悄地灌输给观众。这一点很可贵,因为当前中国画创作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太满足于浅白的表述,不少画者忘记了绘画除了赏心悦目的功能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传达观念和意义、影响人们思想与心灵的作用;另一种倾向是令人烦恼的“做”哲理性的倾向。有些画者忘记了绘画的意义、内容应该隐藏在形式之中,隐藏得愈隐蔽愈好。
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艺术家是不会也不能割舍民族传统的精神血脉的。当然,我们理当秉持一种积极主动与开放的操守。在东西方文化艺术互补互渗的交汇处有一个“度”。如果我们超越了“度”,便可能丧失了我们赖以存身和引为光荣的基石;但假若我们达不到相应的“度”,我们也就难以建立起新的现代传统。相信以中国艺术家的智慧,是不会坐视足下的基石被消蚀的。
==============================================
站在中国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的立场看问题,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对于一个从事艺术实践,并且关注理论建设的中年人来说,的办法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却不陷入论争的陷阱,而是努力通过实践的成果去言说。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怯懦到丧失了文化自信,或者学着“他者”的口气,套用似是而非的解构方式来任意瓦解弱化,甚于贬抑赖以立足和与人交流的平等的文化身份。假如有一天,我能够摆脱那些圣哲、伟人施加于我的种种影响,真正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用自己的技术语言去表述思想与情感,该是何等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