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铜胎珐琅彩鉴定交易—御臻国际
珐琅器的铜胎主要有两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铜胎是锻打铜胎。其工艺是先用陶泥塑出其型,分体翻制出各部位陶范(如瓶体是分两半,壶体另分盖、嘴、把等部分),以陶范再翻铸成低熔点合金铅锡凹凸套模。古人是将熟铜,锤打成相应厚的铜叶子,近代人是采用熟铜板烧红退火,将其夹在铅锡合金凸凹模具中,冲压出来。再将分体的冲压件烧焊为一体,打磨焊缝成胎形。故我们称为锻打铜胎。另一种铜胎是錾胎,铜胎由铸造烧焊成型的,而后胎内烫松香胶固定,减地起线法錾刻图案花纹,再点蓝、烧蓝、磨光、镀金。
此外,极少见的还有一种是铸胎器,该类器传世很少,且不可能成批的在世面出现。而像朋友的那几个高仿的新胎新釉的珐琅器,铸造时胎体厚且笨重。为了能将表面铸痔、砂眼等缺陷去除,需要扒去一层皮,打磨掉厚厚一层,表面才能光洁,以便于铜丝掐成图案粘于胎面,再点蓝、烧蓝。不否定这几件高仿珐琅器的是掐丝点蓝高手,丝工细腻流畅,烧蓝到位,咬蚀旧色逼真,口沿内壁、底足虽也磨光镀金,但仿制者却忽视了胎体内壁粗糙。因为一般珐琅器内壁,底足内一般要涂施浅蓝色薄釉,而该器腹内咬蚀呈古铜色,铸造的砂眼内还可以抠出白色石英砂粒,这就肯定这几件器物是新胎器。因此,如果知道珐琅器烧制原理就不难认定其为高仿器。
我国的失蜡法铸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铸造时的内芯外模壳都是陶泥培烧,脱蜡后才浇铸铜胎,铸制缺陷往往是器内残留有灰或砖红泥范,但不可能残留有石英粉。国外采用石英砂搞精密铸造工艺是在“二战”时期,从德国、俄国用于铸造飞机叶轮开始。我国的机械制造工业引进该技术是在建国以后,最早应用于文物复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各地民间组织利用该技术在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这个期间做伪者大量用此技术仿制文物,仿制的古铜器曾一度泛滥,器物多粗制滥造。而上述两位朋友让笔者所见的珐琅器有可能就是这类的铜胎。
真正的珐琅器讲究胎薄平光,当前市面上的高仿珐琅器如果是锻打铜胎,则能达到胎薄体轻,须要小心对待;如遇是铸胎器,胎体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伪,容易断定为伪器;此外还可以再从特征与包浆等处去观察,也可以识别出仿制品。
本人专业从事古玩鉴定收藏、古董拍卖投资。著名专家鉴定、权威为您提供优质服务,您有需要随时联系本人!
联系人许晨曦 电话: Q Q:
:xu
征集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金穗路3号汇美大厦27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