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瓷器”一词最早见诸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隋书》何稠传》记载的“匠人无取清意,稠以绿瓷为之”。当时的绿瓷应该包括我们今天称呼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质感很好的制品。磁县博物馆已有收藏,但当时不称“青瓷”而称“绿瓷”。
我国陶瓷发展到明、清两代,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到以多种彩瓷,特别是以青花资器为主流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在青花瓷器或彩瓷的器物上,均可见到绘有一幅幅完美的山水、人物、花卉、鱼虫、飞禽、走兽等花纹装饰图案。取材生动,画法气势磅睛,不受构滞,自由奔放,泼辣清新,简练朴素,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使人观之精神陡健。这是我国陶瓷史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高足杯也称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盛行于元代。至于这种器型创制于哪个朝代,说法不一。 陈德富《古陶瓷收藏与鉴赏》说:“高足碗是蒙古族文化影响的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陶瓷器,元以前是见不到的。明、清时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而被继承、延续下来,有小量制作。”王莉英《陶瓷器鉴赏与收藏》说:“文献记载五代时并无高足碗,有在碗心里印‘高足碗’三字者,但足很低。元瓷中多见高足碗,以红釉、卵白釉装饰。”上述两本书里明确说元代以前没有这种器型。可是在铁源主编的《古代民窖陶瓷》则以实物彩图分别列出了唐、宋、金时期有高足杯(碗)的存在。“唐三彩高足碗,高是9.6厘米”,“金介休窖白釉高足杯,高8厘米”,“金霍窖白釉高足杯,D8厘米”。此外,2001年5月笔者参观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在宋代瓷器柜窗里展出的影青釉高足杯很醒目。在参观之前,笔者亲眼所见一位藏友从郊区收集到一只宋代影青釉足杯,类似景德镇那只高足杯。可见陶瓷高足碗和杯在唐、宋时期已有制作并有存世者。笔者于1998年冬收集至六朝青瓷高足杯一只,依据这些实物资料,似可把陶瓷高足杯的产生时代推进到公元6世纪前后了
联系人:刘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