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18世纪中期)以后。银元在与海外联系密切的广东、福建使用,随后流行于东南地区及北京。清末流行于中国的外国银元不下几十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鹰洋、英国和日本银元等。我国银元于清光绪年间开始正式由铸造。民国初期,银元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开始大量铸造。 刘四宝介绍说,我国银元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多种,其成色重量,颇不一致。成色为98.5%,低的只有60%左右,私人铸造的甚至更低。重量的为36.5克,一般以26.5克居多(合库平七钱二分)。银元中还有半元、二角、一角、五分,一钱、二钱、三钱以及一毫、二毫等小银元(也叫银角子),这些大都作为辅币应用。 清光绪7年,在广州诞生了我国第一枚银币“光绪元宝”。其正面镌有“光绪元宝”四字,字上有铸造地名“广东省造”,字下为“库平七钱二分”字样,背面为盘龙,龙之四周为英文字。随后,“光绪元宝”出现了湖北省造、江南造、安徽省造、四川省造、吉林省造、奉天省造、东三省造、云南省造等多种版别,各省铸造者大同小异。 光绪22年,清政府设立北洋机械局造币总厂,厂址在天津,其成立后陆续生产了多种“光绪元宝”。其中,印有“北洋机械局造”字样的银元有4个年号的版别———光绪22年、23年、24年、25年。光绪25年的最为珍贵。印有“北洋造”字样的银元共有5个年号的版别———光绪25年、26年、29年、33年、34年。目前,光绪26年的最贵 “大清银币宣统三年”是清朝的最后一枚银币,正面为“大清银币”四字,上面为满文,下面为“宣统三年”,背面有团龙图案。其版式只有一种,但版别众多,有“长须龙”、“短须龙”、“嵌字版”等版别。另外,广东、湖北、云南等地在清代均曾铸造“宣统元宝”,其正面为“宣统元宝”四字,其余均同光绪元宝。北洋机械局造的“北洋库平一两”其存世量只有百余枚,目前身价昂贵。 银币成交记录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 448万 大清银币宣统元宝庚戌春季 402.5万 大清银币福建七钱二分 368万 大清银币宣统三年长须龙 68万 大清银币光绪元宝广东省造 345万 大清银币光绪元宝安徽库平 207万 光绪元宝四川省造铜币 69万 清代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每元 63.25万 袁大头壹圆错版币 民国 250万 孙中山像背嘉禾壹圆银币金 616万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孙中山帆 747.5万 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地球版 2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