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民窑青花盘碗普遍采用重叠垫烧方式,盘碗的圈足无釉,盘碗内底有宽窄不一的涩圈,圈内釉被刮去,露出胎体,这种重叠垫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叠垫烧的瓷器发生粘连,既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成品率,也有利于节省窑炉空间,多装烧瓷器,节省成本,扩大产量。笔者发现:元代青花瓷小型罐和瓷壶有的瓶口也无釉,显然是被工匠有意刮去的,刮削痕迹也很明显。这说明元代民窑青花罐、壶类瓷器也有重叠垫烧的。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的垫烧工艺也具有多样性,有一匣多器重叠装烧的,有直接在细沙上焙烧的,也有匣钵单件仰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大件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小件器则不一定,或者底部露胎,或者底部有施釉;采用铺砂直接焙烧方法的,器物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现火石红斑痕,但小瓶、小罐和碗、盘等小件器物则也有不见明显火石红,或者不见火石红的。有的元青花民用瓷器与官用元青花瓷器一样,在底部被工匠有意甩洒釉斑点。这种现象是元青花瓷器的独特特点,是鉴定元青花瓷器的一个要点。
从元青花的釉面及青花发色上看:既有玻璃釉、青白釉,也有卵白釉(枢府釉),或偏白,或偏青,或偏青黄,或偏青白,或莹润透亮,或哑光、乳浊感强;透明感强的玻璃釉普遍开细小纹片。但总体上不及宋瓷洁白,普遍偏青,民用青花瓷的透光度比官用青花瓷差。青花发色不稳定,色泽晕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深入胎骨,俗称“黑疵”。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因此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鉴定元青花瓷器是官用或民用,重点是纹饰:前者繁密多层次,精细备至,颇有绘画功底;后者稀疏、简约、随意、草率、匠气较浓。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联系:(号码归属地:广州)
征集邮箱
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金穗路3号汇美大厦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