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汝窑、官窑、钧窑和定窑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而其中的哥窑更是以其“金丝铁线”独领风骚。所谓“金丝铁线”,主要是指器身上分布着众多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大片纹线呈深黑色,小片纹线呈褐黄色。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哥窑产品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表示,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传世哥窑,制作极为规整,整体效果类似官窑。
哥窑的窑址仍仍未被发现
时至今日,宋代哥窑的窑址仍然没有被人们发现,这无疑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哥窑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感。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使得人们对于哥窑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1964年,故宫博物院为了进一步研究宫廷旧藏的宋代哥窑器,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当时的标本为1942年由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购得收藏,1956年捐献给故宫。因其与故宫旧藏哥窑相近,故经院领导批准,将此碗底割裂一半,作为化验标本。而此次进行的则是无损分析测试,即不用破坏瓷器本身的结构而进行的实验,但可惜的是,受检瓷器还是遭到了损坏。
此次受到损坏的是一件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造型呈六瓣葵花式,做工非常难,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如图)。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此盘造型优雅、大方,开片线条极富美感,又富于变化。清代干隆皇帝曾写下十首赞颂哥窑瓷器的诗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盘》一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说的应该就是这件瓷器。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联系:(号码归属地:广州)
征集邮箱
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金穗路3号汇美大厦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