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在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砚台一直都是观赏及收藏价值的文房器物,除颇具实用功能外,它更是古代文人的赏玩之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砚台虽然正在失去使用情境,但其所蕴含的文人情怀仍拥有着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尽管年代的长短对于藏品的价值有一定的影响,但砚台却非常独特,年代是否久远并不是影响其价值的唯一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宋砚、唐砚甚至汉砚。当时,这些砚台的石质比较粗糙,而明清以后,文人对于石质的要求很高,所以明清以来的砚台价格反而会越来越高。相反,唐以前甚至到汉代的砚台,尽管它的收藏价值很高,也很名贵,但是它的市场价格不见得很好。这也就是说,尽管目前汉砚的市场价格还不是很高,但是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们仍然具有一定收藏价值。那么,怎样才能鉴定一方砚台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呢?本市砚台收藏者杨勇提出了自己对于收藏砚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