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哪里有鉴定字画专家

  • 发布时间:2015-10-22 11:35:54,加入时间:2015年08月11日(距今3629天)
  • 地址:中国»福建»厦门:思明区厦禾路
  • 公司:厦门伯得富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李小七,手机:18650013905 微信:Svan1126

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41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恣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全文十九个“之”字,七个“不”字,变化多姿,无一雷同。真正达到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兰亭序》真迹今已失传(据说唐太宗将其殉葬昭陵)。今传《兰亭序》最早最著者有两个本子:一为神龙本,一为定武本。  
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纵28.2厘米,横75.5厘米,共23行,234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封鲁郡开国公,故世称颜鲁公。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颜氏一门共30余人死于这场叛乱。颜真卿后来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字迹匆促,涂抹删补之处时时可见。开篇书写时,心气尚显平静,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随着言词的深入,行草书渐趋相杂,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悲愤,像火山迸发,字形时大时小,用墨或燥或润,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
  第三行书——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书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69年)。纵37.4厘米,横734厘米,系两首五言十二名诗,共17行,129字。《寒食帖》真迹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这篇《寒食帖》是苏轼因宋朝的文字狱而被贬黄州后在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表达了作者时运不济的郁闷心境,恣肆飞扬,一气呵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变化万千。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被黄庭坚看到,一见诗稿,思及好友,黄情难自抑,欣然命笔题跋,与苏诗苏字并列珠联壁合。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