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玉器

高古玉跟汉白玉有什么区别?怎么鉴别?怎么出手?

  • 发布时间:2015-11-29 10:09:04,加入时间:2014年12月18日(距今3789天)
  • 地址:中国»上海»普陀:上海市普陀区云岭东路
  • 公司:上海鸿藏文物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孔经理,手机:13585554724 QQ:1364553724
汉白玉英文名:Alabaster,引用《亚洲宝石协会(GIG)地方玉石研究报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色调淡雅、纹理清晰、图案美观的大理石。人们常用大理石来装饰墙壁、制作桌面及各种文具和工艺品。北京故宫各大殿台基周围的栏杆,就是用纯白色大理石制作的。这种纯白色的大理石就叫作汉白玉。 引用亚洲宝石协会(GIG)地方玉石研究报告:汉白玉:它是一种晶莹洁白的大理石,色白纯洁,内含有闪光晶体,给人一尘不染和庄严肃穆的美感。汉白玉的产量占整个大理石产量的约30%左右,多作为雕塑人像、佛像、动植物等。 假冒的汉白玉不在少数,我们该如何辨别真伪呢?其实只需一道光芒和三字口诀。一道光芒就是最普通的灯光或者阳光,鉴定是不是汉白玉,这是最重要的手法。而三字口诀,正是“汉”、“白”、“玉”这三个字。“玉”字说出了汉白玉的特性,其实汉白玉并不是玉,而是大理石的一种,之所以以玉命名,是因为它莹润有光泽,薄的地方都能透过光。“白”字指的是它的白要够耀眼,够闪亮,对着阳光一转,能达到满眼金星的效果。 而最重要的是这个“汉”字。但这个“汉”竟然是个错别字。汉白玉的“汉”,原本应该是出汗的“汗”。“汗”字代表了汉白玉最鲜为人知的一个特征:真正的汉白玉,并不是洁白无瑕的,而是隐含着浅浅的纹路,就像是出汗的印记一样。用这三条标准,在大晴天,有心人在故宫里走走看看,就会发现符合这些标准的古建,可谓少之又少。 当前科技发达了,有些所谓的汉白玉也符合上述三条标准,但它们也是假的,因为它们是用石粉压制出来的。那又该如何鉴别呢?汉白玉的一大缺陷是打假的有利武器。观察汉白玉的雕刻,就会发现一个特点:不论是狮子、华表,还是望柱或栏杆,无论多么精美,都从来不会出现镂空的纹饰。这并非汉白玉的雕刻师傅技不如人,而是由于其自身缺陷造成的。 汉白玉虽质地较为坚硬,但却脆弱易碎,所以汉白玉的雕刻,有一个学名叫“棒槌形”。比如要雕一个举着青龙偃月刀的关公像,如果是木雕或泥塑,这刀和身体肯定是分开的。要是用汉白玉来雕,这刀柄一定要和身体紧贴,不让雕刻薄了的汉白玉吃劲。由此,整个人像个棒槌一样,中间就没有缝隙了。 如今,市场上不少商家做出的汉白玉雕像用的都是石粉压制而成的材料,或者是用偏软的石头雕成的,冒充汉白玉。这类材质的石料没有了汉白玉的致命弱点,因此能做出各种复杂的镂空造型。但就是这些画蛇添足的把戏,恰恰成了最为明显的破绽。 鉴别汉白玉石质的好坏,用等级来划分,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好的,次的石质差异很大,主要检测它的密度和纯度,汉白玉是白色大理石中的精品,它自有矿脉,并不是产白色石头就产汉白玉,不要误认产地,汉白玉在质地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同一个矿脉,不同矿区开采出来的石料都存在很大差别,同一个矿区开采的石料,民分为好的层次,不好的层次,每一个层次石质也都不一样,都存在硬度,花色,纹理裂痕,铁块,铁线等等不同,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此外还要看风化年限,汉白玉矿床的自然形成对汉白玉雕刻出现障碍,使加工制作存在局限性,这也是在工程设计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高古玉器(汉代前)的取材,有的源于地方玉,有的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我们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 鉴定技巧   1、玉质的质地如何-它决定玉器钙化、沁色、裂缝的轻重程度;也决定每一个年代用玉所具备的地域特性。   2、干坑还是湿坑-它决定玉器灰皮、包浆、腐蚀程度的大小。   3、当地的土壤特性、酸碱度-它不但影响玉器的钙化、沁色,还会影响玉器的包浆、品相。   4、玉器所在坑内的环境如何-玉器的钙化、沁色主要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   5、是皇家工艺与地方工艺-或是主人身份高低-   6、是葬器与观赏器-   5、6两点决定玉器的器型及加工工艺的精美、精细程度及玉器数量的多少。   当然,决定玉器特性的因素还有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具有科学、全面、辨正、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高古玉器,决不能草率鉴之,否则我们会错过很多珍贵的东西。这在玉器鉴定史上,包括很多专家在内,不乏很多实例。   以下是本人在玩玉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仅代表个人看法,提供给大家借鉴。请大家指正。   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应自然,并且深入肌理,沁色变化丰富多彩。(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沁色只会浅浅地附在表面或是顺着玉裂沁到缝隙里,颜色单一无变化.)只要是宋代以前的玉器,几乎都会出现钙化,受沁现象(根据玉器摆放的位置,有例外)。   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玉表面发出很柔润的一种光泽.最重要的是,打孔及砣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3、闻气味:出土玉器,放到嘴边轻轻呼气或是用温开水浸泡一会,放到鼻子上闻,会闻到一股浓浓的土香,并且这种气味每次实验,生坑的玉器都会存在。反之,会有一股刺鼻的酸味或是臭哄哄的异味。   4、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玉器里的土沁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完全消失;白质的玉器会出现很淡的红褐色;盘玩中,生坑状态时表面看不见的沁色,会逐渐显现出来(比如黑沁色)。完全变化后,玉器会变得通透,润泽。   5、把玉器放进80-C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的疏松会吸水)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   6、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觉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并且每次都会如此,直到盘玩通透。放到水中浸泡,玉表会析出一层粘粘的物质,即所谓的出浆.   7、盘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后会有一层灰皮出现。(出灰现象)具体还要根据坑口环境的干湿,酸碱度,坑内物质等对玉器锓蚀的程度而定.   8、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极少出现弱碱性。(具体还要根据当地土壤酸碱度决定)   9、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10、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湿、地温、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   11、看反光,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会有很多细小的面组成,会凹凸不平,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的反光。   12、看刀工:刀工文饰必须符合时代特征。古玉加工工艺是用砣具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砣痕会出现中间粗、两端细,中间深、两端浅,跎沟深度高低不同等现象,并且砣工边缘很少出现崩口现象。砣线拐弯时,会出现扫把状(或称羽毛状),这是因为砣具加工弯线时,无法连续,需要一砣一砣接起来,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的玉器看不见这种现象,那是由于经砣子初加工后,又重复打磨的原因。 诚信服务 鉴定,展销,抵押,运营,拍卖,保管,修复 信誉第一 公司经营理念: 以诚为本,厚德载物 藏宝天下,一言九鼎 天价都是浮云,成交才是王道 收藏讲究实际,不追求奇迹。 ┏━━━━━━━━━━━━━━━━━━━━━━━━━━━━━━━━━━━━ ┃征集方式:凡欲送拍、展览者,请将藏品图片发送到或者QQ ┃ 同时请标明您的心理价位,姓名、电话、以及藏品详细信息 作者、尺寸、 ┃ 年代、质地等,我们会在三天内给您回复。 ┃ 征集部负责人:孔经理 ┃ 电话咨询: ┃ Q Q : ┃ 公司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金沙江路2145弄B座10楼 ┃ ┗━━━━━━━━━━━━━━━━━━━━━━━━━━━━━━━━━━━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