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球瓶造型始于明永乐时期,雍正、乾隆时再度盛行,是雍正、乾隆官窑的标准器物。而绘九桃,只有乾隆官窑代表性。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吉祥之物。传说桃木可驱鬼,桃实食之则可延年益寿,遂成为长寿的象征。"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是至尊之数,九桃绘于瓶上,寓意平安祥顺,万寿无疆。乾隆时期的九桃天球瓶非常多见,其色彩艳丽,喜庆富贵,装饰效果尤为卓越。
这款粉彩九桃天球瓶,品相为全品,宝贝形制精美,构图疏密有致。瓶身撇口,长颈,溜肩,球形腹,圈足微外撇。作品胎质洁白,釉质粉润如雪,口沿和圈足外壁饰青花图案,腹部主体为描绘着层次清晰且富有立体感的桃树一株,桃枝延伸至瓶颈,桃干茁壮,树上结蟠桃九颗,果实饱满枝叶茂盛。主体图案周围绘仙鹤、蝙蝠、灵芝、海浪等吉祥图案,色泽艳丽,清晰悦目。硕果娇花在细润晶莹的白底衬托下,华而不俗,美而不妖。作者运用成熟的渲染手法和娇艳的饰彩,非常成功地表现出成熟桃果香浓欲滴的神韵,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精彩效果。此瓶的寓意正是我们常说的“蟠桃献寿,九福至尊”,瓶底更有青花篆书六字款“大清乾隆年製”。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多有祥瑞题材的装饰,绘画精细,层次清晰,内容繁缛,题材借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如意,正是其时代的特点。
乾隆粉彩天球瓶有一个特征,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松石绿釉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常带有细小的纹片,这一特点乾隆时首先出现后,一直延用到晚清。
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高达一米多的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或歪塌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瓷为乾隆时期新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颈瓶、转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从乾隆开始,粉彩在彩瓷的领域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这时粉彩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确格外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等甚为流行。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从乾隆开始,粉彩在彩瓷的领域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这时粉彩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确格外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等甚为流行。
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方面,乾隆时期有了新的发展,除以粉彩绘画为主。还常加绘料彩、金彩或黑彩,或与青花五彩、斗彩并施于一器。
乾隆粉彩在装饰方法上出现多种色地“开光”粉彩,如红、黄、蓝、绿、紫及多种色釉为地,可达十多种,有的在色地上彩绘带有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珐琅彩的轧道工艺用一种较锋利的金属工具划刻出精细的凤尾纹,即所谓的“锦上添花”,开光内绘花鸟图、山水人物图及墨书乾隆御题诗等。这种色地粉彩纤巧繁缛,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数量最多的。
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
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宫廷大型陈设用瓷。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出现。乾隆朝国力强盛,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造斗彩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中文名 天球瓶 始 于 明代永乐 形 态 小口、直颈、丰肩 名字由来 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瓶的一种样式。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始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状若天球,故名天球瓶。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宫廷大型陈设用瓷。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也开始出现,而最为珍贵的斗彩却很少应用于天球瓶上,其最主要原因在于,斗彩向无大器。乾隆朝国力强盛,弘历又极爱珍瓷雅器,于是天球瓶这一斗彩大
器也就由景德镇御窑厂奉旨烧造出来了。
按照釉色分:青花天球瓶、粉彩天球瓶、紫釉天球瓶、郎窑红天球瓶、五彩天球瓶。
按照朝代分为:明代天球瓶和清代天球瓶。
明代天球瓶胎骨厚重
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