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方面来看,2015年都无疑是创业者的爆发年。公司对于创业者来说就像是嗷嗷待哺的孩子,要有成长性,发展性,盈利性。那么如何做一个牛逼的创业人呢?
合伙人股权分配难题
创业起初,相当困难的一点是给合伙人多少股份,尽管有着无数前人总结的分配模型,但也只是形式上进步了一些而已,因为不好谈的根本原因在于创始人不想给别人 太多股份,但又害怕团队造反,也就是说 这压根就不是一个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一个你能不能hold住合伙人的问题。 试想下,如果雷总约你一起创业,你敢跟他提超过5%的股份吗?一般人都不敢,因为人家牛逼在那个地方了。所以解决合伙人难题的根本途径是让团队的成员服你,崇拜你,认为跟你混远远强过自己瞎折腾。 有这个做基础,股份比例你爱怎么划都行,没人有意见。你问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那谁也没招儿,不想放弃项目的话,就妥妥的均分,先渡过创业期,然后 随时做好合伙人内斗的准备。
小创业者是跟着风口走,还是去一个没人竞争的市场
比如大家都在搞移动互联网的时候,你就搞pc端,完全没有竞争对手。但是你做成上线后可能根本不会有投资人搭理你。因为您创业的这玩意太怪了,大家都在搞移动互联您搞PC是几个意思?各个基金的投资经理都在不停的看手机项目,有几个人能顶住压力把你的项目拿给基金合伙人看?他们不怕被人嘲笑嘛?所以说, 对于一个刚创业不久的年轻人,选择一个远离风口的项目无异于自杀,你需要做的其实是顺着这群人的想法,做一个有点儿意思的产品,然后在投资界里挂上一号 ,即“xxx做了个什么产品,大家来看看呗”,借着这股劲儿,大量的认识圈内的媒体、投资人、行业分析师,你放心,即便你的产品刚开始并不成熟,只要你在风 口,他们都愿意抽出时间来见你,毕竟谁也不愿意错过一匹黑马,而只要达到这个目的,这第一个项目就算是成功了。如果这个项目万一火了,那你就是下一个 instagram,等着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吧。即使没有火,也没关系,还记得刚才说过的吗, 你在这次创业历程中认识了圈内各个有影响力的人,这些人在你平时打工的过程中是很难结交的,他们会对你的下一个项目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在另一个层面上,你的第一个项目已经战略性的成功了。
是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还是同时做几个看哪个能火
这是创业中常见的两种策略,即以质取胜还是以量取胜。创业的大佬们总是讲,要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说起来当然是没错的,但关键问题在于,我怎么知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有结果?常在互联网圈混的人多少都知道几个半死不活的服务,比如抓虾网,为了一个简单的RSS功能折腾了几 年,产品倒是极致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还有无觅网,当年顶着亚马逊大数据的光环回国创业,然后呢?然后事实就是,抓虾网创始人徐易容干“美丽说”火了,无觅网转型八卦“应用无秘”也活下来了。这还用不着举周鸿祎当年冒傻气干社区搜索,干不动了转安全卫士的例子。我相信如果有机会你问徐易容,说干抓虾后不后悔,我想他唯一后 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早一点儿看透一个无生命力的项目,导致浪费了自己好几年的时间。所以, 到底是做到极致还是多做几个产品,取决于你手里的这张牌到底是张好牌还是烂牌 ,于是你就问了,那怎么识别是好牌还是烂牌?这里给出我的答案, 只要用户量或营业额依靠口碑传播,月连续增长率能达到10%以上,这就是一个值得浪费生命去努力的好项目。
发现产品不行了,怎么转型
如果你的项目挂掉了,就要面临着转型,转型就是继承和派生。为什么说有继承呢?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巨大的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在彼得•蒂尔的《从0到1》这本书中,被称作秘密。 我们还是拿耳熟能详的Instagram来举例,如果你调查过Instagram的背景,你会发现创始人凯文最初做的应用叫Burbn,上线了很长时间也 不过几千人在用(月增长率远不到10%,这个产品是个坏项目,要抓紧转型)。他们后来发现用户根本就不使用Burbn来进行签到,但是附带的照片共享功能却被反复使用,于是琢磨着推出了一款只带照片功能的软件Instagram,结果一炮而红。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凯文习得了一个关键经 验,即“用户疯狂的发布和共享照片”,并且这个秘密在当时没有被其它竞争对手发现!虽然这个产品的火爆依然有着运气成分,但至少在产品创建时,已经不是在瞎猜了。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节操精选,比如拉勾网,他们的需求都是由上一代不算成功的产品衍生出来的。
我们管Instagram这种转型,叫市场转型,是成功率的一种转型,因为它继承了原有市场的经验, 还有一种转型叫技术转型,也就是继承了原企业的核心技术但面向全新市场 ,技术转型的经典案例是百度,从为门户做搜索引擎外包转型为搜索引擎门户站,但这类转型风险太高,一般不。
没有任何人,包括创始人自己,能够肯定自己当前的产品策略和产品切入点是对的,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探索、试验和验证的,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就像趣分期的罗敏一样,如果你看他的创业经历,会发现他其实经历了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这对于强势的创始人而言,是个非常痛苦的事儿,因为你要不停的对团队成员讲,对不起各位,前半年我犯二了,带大家走错了路,我们现在要转型到一条新的方向上。也就是说, 只有你能随时抛开业务,抛开自尊心,探寻市场的本质逻辑,才可能在当前这个白热化的市场中取胜。
河马创业邦告诉你:创业就像减肥,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