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玉璧
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25厘米之间。战国玉璧无论大小,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辊工规整,打磨光亮。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此为战国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时开始出现出廓玉璧,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
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谷纹、蒲纹和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粗阴线碾压成隐起效果,视之同浅浮雕一样;细阴线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的线条,后人称之为“发丝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战国玉雕刀工锋利挺拔,转角尖锐;动物身形扭曲,面目狰狞;谷纹、蒲纹排列整齐,颗粒小而密,碾磨得非常精细。典型玉璧有图14战国早期玉璧,外径8、内径3.4、厚0.6厘米。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青白色,有棕色斑疵,半透明,有光泽,质地细润。体扁平,正圆形。孔璧直。此璧的纹饰特点是勾云纹均作双头式,两头大,中间小。三周云纹中,内、外两周的纹向相对,并相错位,中间的一周,按璧的四等分,每份上的纹向各自相反。每周云纹中,各有一个形同逗号的虺纹补白。与此器情况相同者,还有1件。图15战国中期玉璧,径14.6厘米。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黄褐色,小面积有灰色浸斑,半透明,器表光洁。内外缘周边琢有阴纹周线,璧肉雕琢五周勾连云纹,然勾连云纹分布不整合。这种现象证明碾玉的匠师并不是事先将云纹设计于璧表面上的。他所留出的空白,不够雕琢一枚云纹或双钩云纹的面积,所以璧肉上才显示出一条未琢纹饰的光面。在这条光素无纹的璧肉两侧,可见用半个谷纹补齐纹饰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尽力地将空缺纹饰的部分补齐,以突出显示未雕琢纹饰的部位。图16战国晚期玉璧,外径21.7、内径8、厚0.8厘米。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2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青黄色,体扁平,正圆形。肉宽大于好,虽然两面雕琢菱形格,因为菱形格中隐起的卧蚕纹,故仍不类蒲璧。璧的内外缘雕琢略宽的弦纹轮廓线。
玉璧拍卖成交价格
清乾隆 御制紫檀木嵌素古 万 722万
清乾隆 紫檀云龙嵌古玉璧 万 560万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玉璧 万 418万
清乾隆 紫檀嵌汉玉璧御 万 179.2万
齐家文化 神人面玉璧 万 176万
清乾隆 御制诗镶玉璧紫 万 176万
齐家文化 狩猎纹玉璧 万 165万
上海资深金牌古玩经纪人:瞿经理 帮你了解更多古玩艺术品资讯
俗话说:“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我国各地古玩文物交易也日趋红火。明朝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爱古玩者皆是有“癖”之人,对器物和器物背后的文化一往情深。
“玩”古玩渐成时尚
古玩又称古董,其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陶瓷、奇石、玉器、铜器、书画、票据、老旧家具、今古钱币、竹木根雕、古旧书籍、日用物品……总而言之,凡今天以前的东西,只要你觉得有意思收而藏之的,似乎都叫古玩,没有一个特别的定义。茶余饭后,闲暇时节,或独自一人,或邀上三两知己好友,细细把玩品评,便可使人恍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遨游于岁月长河中。
如追溯历史,自有文字记载的商周以来,玩古物一直是帝王、宦官、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末民国,几乎在任何一个有学问、有身份、有地位的文人官员府第,墙上多多少少会挂上几幅名人字画,厅堂上多多少少会摆上一圈红木桌椅,案几上多多少少会供上一些陶瓷、玉雕、奇石作为摆设。
++++++++++++++++++++++++++++++++++++++++++++++++++++++++++++++++++
如您有藏品想出手或鉴定。
咨询热线: 交流Q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