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是时大彬给徐友泉上的最重要的一课。
史载,徐友泉擅调制仿古土砂,后人称之为“熟砂技法”。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以及沉香、淡墨、葵黄等。他特别善于用调制后的紫砂肌理去模仿生活中那些果皮的质地与效果,如梨皮、栗壳、银杏等。几乎将紫砂泥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和一般手艺人不同的是,他饱读诗书,胸中滋养古气,所制之壶,必古意盎然。所制作品有《汉方》、《鹅蛋》、《云雷》、《顶莲》等,大抵迎合着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代表作品之一《仿古盉形三足壶》,酱肝色,粗砂,直流,壶身简约坚瘦,器型饱满而不张扬;壶盖为分合之四瓣,一条弧线自壶顶直下,于壶底会合。壶底三足,稳健而立;镌印“友泉”,笔体流畅而雍容大度。环柄之上镌有龙头吉纹,表现出明代士大夫怀旧嗜古的书斋情怀,在器型上又尽显王者气象。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徐友泉的作品在仿宫廷酒器玉器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进宫,其实还一直是他心头一个神圣的理想。中国古代是个仕途社会,有学问的,必得把学问折换成官帽;有手艺的,除了换钱,要的是坊间的口碑,若是万一被官府看上,那就是几世修来的造化,而“进宫”一词,对于一般人来说简直太奢侈太荒谬了。鲤鱼跳龙门,常常出现在老百姓的年画上,那仅仅是平淡生活的一种念想。在此后几百年间被皇宫陆续收藏的几千件寂寞的紫砂壶中,我们无从得知有否徐友泉的作品。《仿古盉形三足壶》长期流落民间,最终被香港茶具博物馆收藏,这是他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阳羡茗壶赋》曾对徐友泉作出较高评价,说他在紫砂泥色的配制上“种种变异、妙出心裁”,“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徐友泉晚年曾经感叹:“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就是说,他苦心孤诣做出的精品,还不如大彬师傅随手一捏的粗货。这不单是一个虔诚弟子对导师的崇拜之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宗师之作可以临摹到乱真,其风范与气度却是不可复制的。(发表于7月11日)
徐友泉紫砂壶拍卖成交价格
清 徐友泉制富贵牡丹诗文 无底价 10.45万
清 徐友泉制款红泥椭圆蒲 8-10万 9.2万
明晚期 徐友泉制紫砂高士 5-8万 7.28万
清 徐友泉款三足圆盆 6-10万 6.9万
清 徐友泉制腰圆浅盆 1.8-1.8万 3.58万
明 徐友泉制紫砂壶 6-8万 0.66万
上海资深金牌古玩经纪人:瞿经理 帮你了解更多古玩艺术品资讯
作伪的陶瓷器、青铜器赝品表面因做旧而残留显现出来的色、泽、浮光,行话叫“火气”,有的地方称为“贼光”,对仿品和作伪手法很高,具有很大迷惑性使人受骗上当的做旧器物表面残留下来的色、泽、光,行话称“妖气”。“火气”是赝品上自身存在的表面浮光、新泽,有一定鉴识经验的人,可以鉴别出来。 “妖气”是做旧时,新货表面上的浮光、新泽被人为伪装深藏在背后,诱使过于自信的内行和功力不深厚的藏家“走眼”受骗。
有的老货如老红木家俱、竹木器、骨器、紫砂壶等表面会形成一层玻璃质感的包裹物,青铜器表层会形成一层黑漆似的包裹物,古玩行话把这种物象叫作 “包浆”,有的地方也称作“皮壳”,“包浆”或“皮壳”是岁月记录,在古器物表面的一种痕迹,人力是难以仿制作旧的,因此,“包浆”或“皮壳”成色是鉴定古玩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玩业里,把坐在店铺里做生意的叫“坐座”。在南北市面上,又把做国内生意为主且经营项目主宗业务为工艺品类古玩商铺,称为“本庄”,把做外国人生意为主的同类商铺称为“洋庄”。把赶集市或临时沿街找空地做流动生意的叫“设摊”、“摆摊”、“摊地皮”。
出土的古玩文物称“地货”,新出土的“古玩”叫“生坑”,出土后的传世古玩文物叫“熟坑”。从江河湖海底打捞出来的货物称“水货”。无论“地货”、“水货”,尤其涉足“生坑”,一定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稍有不慎会给自己带来太多的麻烦。
++++++++++++++++++++++++++++++++++++++++++++++++++++++++++++++++++
如您有藏品想出手或鉴定。
咨询热线: 交流Q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