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专家:贾文忠 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研究委员会副研究员
专家评述:这件铜豆呢是大清乾隆年制,官造的,豆,最早出现于商中晚期,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那个豆就是类似这种形状的,上面有一个盘,下面有一个比较粗的叫假腹,就是假装的一个腹部,实际是个当把,当拿着的一个把,慢慢到春秋时期又带了两个耳朵,后来还有带盖的,最早它是搁肉酱用的,和调味品。乾隆时期做的这个呢,是仿造西周时期的样式做的,它主要是呢摆在那个大殿里呢是摆祭祀的果品用的。我们如何给这个明清以后的东西定价,我们知道呢,现在呢这个文玩清贡方面的东西都非常值钱,比如说一个清中期的一个宣德炉,像这个尺寸的话,都应该是在五万块钱以上。所以来讲呢,对于这种东西呢,当时的官造的这种,用做于祭祀用的一种礼器来讲呢,没有什么可参考的依据,所以我们按文玩清贡,跟参考其他铜器呢,认为这类东西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跟艺术价值,而且呢它制造得也非常地古朴,这类东西,传世量也非常地少,所以我们呢,专家团呢,就给出了一个五万元的一个市场参考价。
2015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青铜器”的拍卖。此前,由于中国文物保护政策和拍品资源的历史流向,青铜器市场主要在欧美地区,一些高价精品进入到博物馆等公共收藏机构以及实力私人藏家手中。自2014年4月,中国嘉德率先在香港拍卖中举行了一个“成器之道—梦蝶轩藏中国古代青铜器”专场。其中拍品大部分来自1990年香港市政局与香港东方陶瓷学会联合举办的《青铜聚英—中国古代与鄂尔多斯青铜器》展览。这也是香港首次举办的大型青铜器展览,一部分拍品还参加过2002年香港艺术馆举办的《金木水火土特展》。来自香港的朱伟基、卢茵茵夫妇是《青铜聚英—中国古代与鄂尔多斯青铜器》展览的主要借展藏家,其所藏中国古代青铜器颇富学术意味,即便是一些青铜器中的小件器物,也颇具工艺特色。整个青铜器专场上拍43件,成交率达到83.72%,成交额也有2735.16万港元,其中商晚期-西周时期的一件兽面纹方鼎估价万港元,最终成交价达到1012万港元,溢价明显,也说明这类拍品在市场中的买气还是很高的。
青铜豆拍卖成交价格
清乾隆 月白釉礼器仿青铜 60-80万 166.75万
春秋 蟠虺纹青铜豆 12.58-12.58万 13.63万
清光绪 祭蓝釉仿青铜豆 6-8万 11.55万
清嘉庆 祭蓝釉仿青铜豆 8-12万 8.8万
战国 青铜豆 6-8万 6.9万
清乾隆 祭蓝釉仿青铜豆 5.5-7万 6.16万
上海资深金牌古玩经纪人:瞿经理 帮你了解更多古玩艺术品资讯
相较于前两年的火热,今年的收藏市场行情比较冷淡。无论是艺术品拍卖市场还是古玩收藏市场,大家都感受到了这股“冷风”。然而,与收藏市场的冷呈现反差的是这两年互联网的热。
“互联网+”模式让很多行业在不景气的大背景环境中焕发了新的光彩。然而以“旧”为尊的收藏行业如何与这“新”的模式相结合呢?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以下简称“爱家收藏”)正在摸索这一新出路。
作为北京市几大文玩交易市场之一,爱家收藏从开业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虽然是行业内的“老字号”,有一大批老客户支持,但爱家收藏今年依旧感受到了市场的“寒冷”。在爱家收藏开店近十年的老商户表示,“今年文玩市场的低迷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销售者,我很想突破目前的困境,但是找不到方法”。爱家收藏企划部经理李超也表示,“这两年新建的古玩城、珠宝城今年大多都是生意惨淡,尽管爱家收藏还能维持目前的经营,但是我们也不能坐等行业回暖,因为等待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主动去寻找转折点”。
在爱家收藏举办的“互联网+文玩珠宝收藏”可持续发展创新论坛中,专家从实际经营的角度,探索互联网营销新概念、新策略;并邀请了青年互联网经营者进行微营销实战与案例分享;商户与市场管理者共同探讨传统珠宝收藏市场的经营特色及互联网营销创新突破点等。中国收藏家协会文玩收藏委员会主任姜跃进表示,“行业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协会一直致力于为文玩市场做一个好的引导。本次活动是中国收藏家协会文玩收藏委员会在今年主办的几个活动之一,希望本次活动能给整个文玩市场带来一个新的突破点”。
++++++++++++++++++++++++++++++++++++++++++++++++++++++++++++++++++
如您有藏品想出手或鉴定。
咨询热线: 交流Q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