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也是一种盛酒器,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觥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经典佳作《醉翁亭记》中,有“觥筹交错”一词,觥便是酒具的代称。
“爵”专指饮酒的酒杯,前有流,作为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的尾,杯一侧有鋬,口与流之间有柱,下有三足,三足以不同形状区分使用者的身份。青铜爵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至西周中期逐渐消失。
“觯”的形制比尊小,圈足、撇口、扁圆体,一般有盖,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觯是地位较高的人使用,《礼记·礼器》中记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角”形状像爵,但无两柱流,两尾对称,有盖,等级地位比觯低,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
酒具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无非是一盛酒的器皿,非常随意。工业化模式化的生产,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使现代人很少会去关注酒瓶、酒杯的良莠,特别是在乡间坊里、市井生活中,酒具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对着酒瓶直饮反而是粗犷豪爽的象征。但是,酒具在中国古代却被赋予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伴随着造酒业的发展,各个时代的酒具都有不同特色。
新石器时期即有陶器酒具
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期,这个时期酒具以陶器为主,有着原始时代的朴素狂野之风。第二个时期是夏、商、西周,在这个时期,以青铜器为主要酒具,它们并不是日常用品而是作为礼器,连同酒一样出现在祭祀神灵的祭台上。第三个时期是东周和秦、汉时期,这个时候特色的酒具是漆器,特别是汉代的漆器古朴典雅尽显大汉强国的风范。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随着制瓷业的发展,陶瓷酒器逐渐壮大。隋唐的时候,时代感的酒具是金银器,光彩照人如同那个繁华时代。最后一个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候,金银器退居次要地位,瓷器占到了主流地位,同时玻璃器、竹木牙角器等材质的酒具也同时在流光溢彩的酒具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个时期的酒具则特别突出了酒可觞咏抒怀的文人雅趣。
青铜爵拍卖成交价格
商晚期 哈少甫旧藏青铜爵 45-60万 59.8万
清 青铜爵杯 0.3-0.4万 17.83万
商 青铜爵 3-5万 15.4万
商早期,二里岡时期,公元 6-8万 9.25万
商晚期,公元前12至11 3-4万 8.65万
晚商 青铜爵 (一对) 4-6万 5.25万
上海资深金牌古玩经纪人:瞿经理 帮你了解更多古玩艺术品资讯
作伪的陶瓷器、青铜器赝品表面因做旧而残留显现出来的色、泽、浮光,行话叫“火气”,有的地方称为“贼光”,对仿品和作伪手法很高,具有很大迷惑性使人受骗上当的做旧器物表面残留下来的色、泽、光,行话称“妖气”。“火气”是赝品上自身存在的表面浮光、新泽,有一定鉴识经验的人,可以鉴别出来。 “妖气”是做旧时,新货表面上的浮光、新泽被人为伪装深藏在背后,诱使过于自信的内行和功力不深厚的藏家“走眼”受骗。
有的老货如老红木家俱、竹木器、骨器、紫砂壶等表面会形成一层玻璃质感的包裹物,青铜器表层会形成一层黑漆似的包裹物,古玩行话把这种物象叫作 “包浆”,有的地方也称作“皮壳”,“包浆”或“皮壳”是岁月记录,在古器物表面的一种痕迹,人力是难以仿制作旧的,因此,“包浆”或“皮壳”成色是鉴定古玩的重要依据之一。
古玩业里,把坐在店铺里做生意的叫“坐座”。在南北市面上,又把做国内生意为主且经营项目主宗业务为工艺品类古玩商铺,称为“本庄”,把做外国人生意为主的同类商铺称为“洋庄”。把赶集市或临时沿街找空地做流动生意的叫“设摊”、“摆摊”、“摊地皮”。
出土的古玩文物称“地货”,新出土的“古玩”叫“生坑”,出土后的传世古玩文物叫“熟坑”。从江河湖海底打捞出来的货物称“水货”。无论“地货”、“水货”,尤其涉足“生坑”,一定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稍有不慎会给自己带来太多的麻烦。
++++++++++++++++++++++++++++++++++++++++++++++++++++++++++++++++++
如您有藏品想出手或鉴定。
咨询热线: 交流Q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