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对联广告的谐音往往都是要强调的词语,突出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质量或特点。谐音与成语结合起来运用,更易于为人记诵。汉语成语是常见的一种熟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作为完整意义单位来习用的含义精辟的定型化词组或短语。如一刻字店联“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对仗工整,巧妙地表现了刻字的作用及价值。意思是说儒家经典能广泛流传,离不开刻字这一行,因而价值“千金”。而“刻” 又是指时光,下联就是一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