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形缝的作用和分类
建筑变形缝的主要原因:
1、温度变化
2、地基沉降
3、地震作用
解决建筑变形缝的方法
1、加强建筑的整体性:圈梁、构造柱等。
2、预留缝隙-释放变形能以减小变形能引起的应力。
温度变化-伸缩缝-水平方向自由变形
地基不高凸不平沉降-沉降缝-垂直方向自由沉降变形
地震-防震缝-防地震水平波的影响
变形缝应依据不同的工程实际情况、按照有关的设计规范规定设置。其采用的构造处理方案应根据其部位和需要分别达到盖缝、防水、防火、保温、美观等要求。
变形缝设置要求
1、伸缩缝设置的要求
伸缩缝是在长度或宽度较大的建筑物中,为避免由于温度变化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导致构件开裂,而沿建筑物的竖向将基础以上部分全部断开的垂直缝隙。
伸缩缝-根据建筑物的长度、结构类型和屋盖刚度以及屋面有否设保温或隔热层来考虑。
有关规范规定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间距一般为50-75m。伸缩缝的宽度一般20-30mm.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第5节。
外墙变形缝处理
1 根据施工现场柱与墙、墙与墙、柱与柱间不同结构间及伸缩缝的平面或转角方式,按照图集要求的计尺寸、用 0.6 厚不锈钢分别压型各类折形如设计。
2 清除伸缩缝内杂物直至干净以及清除伸缩缝两边墙或柱保 证聚苯板和不锈钢固定牢固。
3 切割聚苯板,从上不到下粘贴于缝内直至牢固,保证不掉 落不偏移。
4 根据设计尺寸用吊线锤吊线弹出不锈钢边线以便控制。
5 根据弹线尺寸位置将不锈钢及小网钢板网用胀锚螺栓间距 500MM 固定,个别脆弱部位加强加密固定。
6 将小网钢板网固定与墙体两边。
7 粉刷时将不锈钢板两侧预埋部份包括小网钢板网覆盖于粉刷层内。
8 外墙粉刷及涂料施工时,保证钢板的接缝顺直及不受污染,保持不锈钢板外观平整光洁。
(二)内墙变形缝处理
1. 清理缝内杂物及缝边固定位置杂物以便固定铝合金。
2. 根据不同结构类型,预制铝合金中心板、铝合金底框、铝合金盖板及铝锚夹。
3. 根据设计尺寸弹出铝合金边框线保持直线。
4. 利用弹出线将铝合金底框及铝合金中心板用膨胀螺栓 沿线固定,保持直线及平整度。
5. 将铝合金盖板用铝锚夹与铝合金底框、中心板连接牢 固。
6. 将粉刷面层与盖板及框的连接处用油膏嵌缝,保持柔性 连接。
7. 保持铝合金盖板平整光泽。地面伸缩缝处理
(三)地面伸缩缝处理
1 根据不同形式预制 4MM 厚不锈钢板按设计水平面宽度 300MM。
2 清除地面伸缩缝内杂物及缝边杂物以便固定。
3 用卷材留槽铺设于缝内固定缝边。
4 沿缝两边间距 500MM 锚固折形镀锌铁皮。
5 将岩棉填入缝的卷材凹槽内。
6 涂抹胶泥于缝两边,保持平整。
7 将4MM厚不锈钢盖板与膨胀螺丝焊接牢固,经压挤与地面粘结牢固。
8 控制盖板高度与地面粘结牢固,保持与地面装饰层同一 高度,无接搓高低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