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
龙泉窑的始烧年代
在学术界中,多数人认为龙泉窑始烧于北宋初期,这种看法沿用了民国时期陈万里先生在几次对窑址考察后得出的结论。陈万里先生在当时首先提出,在对窑址进行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造型、胎釉、装烧工艺等诸环节的研究,作为对龙泉窑的断代依据。这种研究思路和科学态度,开创了我国对古陶瓷研究的先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状况、考古发掘资料、科技手段、资金投入等各方面的限制,对龙泉窑的研究仍不够全面,甚至出现部分谬误,这都是在所难免的。建国后冯先铭先生主持编写的《龙泉青瓷》及《中国陶瓷史》,在龙泉窑始烧年代的问题上,基本上沿袭了前期的思路和观点。其后耿宝昌主持的《龙泉窑瓷器鉴赏》一书中,提出了存在早于北宋初的龙泉窑产品的观点,此书是在“文革”前对龙泉窑二次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编写的。浙江博物馆出版的《龙泉青瓷》,则明确地提出了五代龙泉窑,并描述了它的工艺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古陶瓷研究界及收藏界对龙泉窑的研究逐步深入,关于龙泉窑的始烧年代争论也越来越多。持三国始烧观点者以出土于松阳、丽水等地的当地窑口的瓷器作为立论依据。但笔者认为,这些瓷器数量很少,且大多做工粗劣,和五代及北宋龙泉窑的瓷器在工艺及文化特点上没有任何传承关系,系当地土窑为满足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粗制产品,列入龙泉窑显得过于牵强。
笔者认为,龙泉窑始烧于五代晚期这个观点比较有说服力。宋人庄绰的《鸡肋编》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钱氏”即五代江南一带属于吴越国的钱氏王朝统治,依据“禁廷”的“制样需索”,为朝廷烧造“贡品”,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亦如此。有人认为这段记载,是庄绰误把北宋初的越窑产品看作龙泉窑产品,从而否定龙泉窑始烧于五代。其实根据庄绰的资历及见识,这种假设性的推断是很难站住脚的。庄绰的一生大约经历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五代,曾在南北各地的郡县做官。足迹遍及京西、秦凤、淮南、两浙、福建、江西、荆湖和广南,交游甚广,见闻颇丰,其记载应比较可信。
近年来,在庆元靠近龙泉一侧的曹岭,以及靠近庆元的松溪一带,几处五代时期墓葬出土了一些龙泉窑瓷器,这与北宋时期遗存的龙泉窑瓷器存在明显差别。
五代与北宋初龙泉窑产品各自的特点及区别
五代时期的龙泉窑主要烧造地点在金村窑隔小梅溪对望的上一带。上窑初期产品的纹饰风格、装烧工艺,甚至部分产品的尺寸,都与同时期的上林湖越窑非常一致。五代中期之后,上林湖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土地开垦过度,瓷业生产所需的林业和瓷土资源匮乏,难以承托钱氏小朝廷向赵氏大朝廷进贡的重任,从而转向资源丰富的龙泉。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使得上窑初期产品就极为成熟,带有浓郁的越窑风格,但是和越窑产品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比较中可以看出,上与上林湖产品的最0大区别在胎和釉上。上窑瓷器的胎质更细白、致密,淘洗更精细。釉面极其光亮,有开片和不开片两种,釉色有灰白、蛋青、淡翠青三种。其中以淡翠青不开片为上品,这类产品多为小件器物,如盖碗、花口出筋碟、盏托一类;大型器物如多管瓶、盘口瓶、梅瓶、执壶、塔式带盖瓶等。一般呈灰白釉,但这种灰白釉和北宋时期的灰白釉有很大的区别,五代的灰白釉异常清亮,类翠质地。
带蓖纹的蕉叶纹饰广泛使用在上窑各种器物上,莲瓣、荷花、人物、山水、花鸟、走兽也有少量使用。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庆元出土的一件五代时期的五管瓶,瓶身采用了立体蕉叶内带精细的叶茎针蓖纹,层层往上推至肩部,平肩带弯曲的五管,极为精美,令人叹为观止。五代时期龙泉窑的纹饰采用刻、划、刺等多种工艺手段,在近干燥的胎体上用竹签塑造图案(当地人称针刺工),工艺难度大。
在垫烧方式上,五代时期采用瓷土加石英沙的支条垫烧,看上去有石灰质的感觉,和越窑同时期的垫烧方式相仿;北宋采用圈垫烧,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产品使用泥圈垫烧,上窑、金村窑均是如此,北宋早中期则采用刮胎泥饼垫烧。
在上窑群堆积层中处于最表层的为北宋早中期瓷片,说明上在北宋中期偏早时期就基本停烧了,而后龙泉的瓷业生产的重心逐步移向金村。原因是沿用五代工艺制作的产品,其高成本并不能适应普通民用消费。现在很多人简单地把这批上窑群归在金村窑,笔者觉得是不够严谨的。
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瓷器的鉴定
目前,五代时期包括北宋初的龙泉窑瓷器成为藏家追逐的目标,价格步步飙升,仿品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上也逐步出现,同时由于北宋早期的龙泉产品在工艺上和五代相对比较接近,一些人以宋瓷假代五代瓷器,鱼目混珠。如何鉴定五代上窑瓷器的真伪,如何鉴别北宋早期与五代龙泉瓷器,这对投资者是非常重要的。
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瓷器外形饱满,整器轮廓线条流畅,而仿品则给人以呆滞的感觉;真品的胎细白,仿品在胎色上和真品比较接近,但仿品感觉更坚致,致密度也高于真品。五代至北宋初龙泉窑釉色以晶莹透亮的玻璃质灰白釉为主,极少开片,极亮而略带玉质感却不见火光,仿品由于杀光作旧,釉虽有光但不晶莹,似灰亮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不作旧的则火气冲天。仿品多为立件,有带盖塔式瓶、盘口壶、执壶等,小件多为盖碗或碗类,真品釉面开片为不规则的、深至胎骨的自然开片,仿品极少有开片的,有也是给人以浅、规则、嫩裂的感觉,比较容易辨别。
五代至北宋初龙泉窑瓷器的垫烧,基本沿袭越窑五代的工艺,所有器物圈足内均满釉,垫烧物为瓷土加石英沙的条形、白色。一般三至四条,小件器物为三条,立件一般是四条,也有三条的。带盖的器物,盖子内满釉,为三条三角形垫烧;北宋早期龙泉瓷有小块状点式垫烧,带盖器物的盖子则点状垫于盖裙下。由于垫烧物疏松的特点,加上1000多年的酸性土壤侵蚀,用硬物轻刮就容易粉状脱落,而一般仿品则比较坚硬,脱落也不似粉状。近来有出现疏松垫烧条的仿品,但垫烧条和釉结合部过渡生硬,有“粘”上去的感觉。鉴定垫烧工艺时,应同时结合釉、做工全面进行。
此外,对五代至北宋初龙泉窑产品的刻划纹饰鉴定也是非常重要的,真品纹饰非常流畅,精细的刻、划、刺纹饰中透着古朴,而仿品刻划则显呆滞;仿品有的采用臆造的纹饰,但大多是选择较有规律的、曲线较少的纹饰作为仿制对象,这在鉴定过程中一定要细看。真品的刻划是用竹签作为工具,仿品一般使用铁丝。刻划工具不同,纹饰的整体韵味截然不同。这就如同使用柔性的毛笔和刚性的钢笔写出的字,韵味不同一样。由于胎体相对较湿时容易刻划,因此,仿品的刻划线条边缘经常会有翻边的现象,真品则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