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
水稻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的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农业增产措施和自然因子的控害作用,创造不利于稻飞虱而有利于天敌繁殖和水稻增产的生态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虫情,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在低龄若虫期,按不同水稻类型和生育期的防治指标及时用药防治。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虫品种。合理布局,实施连片种植;
二要健身栽培,科学管理肥水。宜浅水勤灌,适时搁田;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创造不利于稻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三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生物防治 除减少施药和施用选择性农药以外,保护天敌,营造有利于天敌昆虫栖息、繁殖的生态小环境。实行稻鸭共育技术,鸭子可捕食大部分稻飞虱及其它害虫。
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稻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农药,在2—3龄若虫盛期施药。
常用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阿维吡虫啉、1.8%阿维菌素蛾蛉螟专用杀虫剂等兑水喷雾或浇泼,可兼治其它飞虱、二化螟及三化螟等多种害虫。
适用范围:稻飞虱发生的全国各稻区,各地防治指标有所差异。稻飞虱由南往北逐步发生,一般白背飞虱较褐稻虱先发生,防治技术基本相同。
注意事项:施药时按要求兑足水量,细雾均匀喷洒到植株中下部位,田间保持浅水层。
植保热线: 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