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河南固始县侯古堆一号墓出土了一枚玉带钩,长仅2.1厘米,钩首如鸭头状,钩身遍琢蟠虺纹、涡纹和S型纹。类似的带钩在陕西省凤翔县高庄春秋晚期秦公一号大墓殉葬坑中,以及山东临淄故城春秋晚期大墓的殉葬坑中均有发现。
由于无法确知良渚时期的衣冠服饰及用玉制度、佩玉习俗,至今又未能发现良渚文化之后至西周时期的带钩实物,春秋之际的带钩与上述短宽钩状物形制差别较大,因而良渚文化中的此类器是否就是后世的玉带钩尚难以作出肯定的结论。目前所见的早期具成熟形态的玉带钩始见于春秋中期墓葬中,这类带钩已具备了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完整结构,其分布区域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带钩起源于西周时期,战国到秦汉时期被广泛的使用,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尽管带钩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到了清代带钩已经不再是实用器,而是更多的转向把玩件、观赏物。带钩的材质有很多种,青铜的、玉的、金的、铁的、水晶的、骨头的、象牙的等等,目前市场上的带钩既有战汉时期的,也有元明清时期的,其中明清时期的带钩主要以玉质多见,而且玉带钩的价格在近几年的展览展销会上一路上涨。
中国的带钩自古就有,材质多样,有翡翠、白玉、黄玉、青金石等,纹饰丰富,备受外国买家喜欢。根据其材质、年代、雕工和精美程度的不同,档次不同,价格也不一样,大多数在数万元或十多万元之间,也有珍稀者可达数十万元甚至更高。
市场上假货太多、鉴定困难也让高古玉价格停滞不前。有专家说目前市场上六成以上的高古玉都是赝品,从史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到战汉玉龙,没有一类古玉能逃得出仿制者的手掌心。而且与过去相比,如今的仿制工艺更加趋于成熟。专业化、区域化、科技化,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不仅广大收藏爱好者分不清真伪,有时也让专家大跌眼镜。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战汉时期以前的玉器更被看做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其文化和精神内涵具有其他藏品不可比拟的特殊性。然而,伴随着近些年古玩市场中书画、瓷器等藏品市场的火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玉却一直坐着冷板凳,面临着有价无市的局面。
带给您更多的收藏知识和最有爱、有趣、有价值的正能量资讯!
与作者交流可加:QQ:
交流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