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玉带钩的器形已经基本确立,即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并且普遍使用。这时玉带钩已进入了发展期。此时虽然带钩纹饰内容变化比较丰富,但形制基本相同,时代特征明显。其器型多为长条形、琵琶形。长度一般在4-8厘米之间,8厘米以上较少。通体感觉简洁明快、棱角分明、光泽度强。
另外,许多拍品也有许多是主办方从各大拍场拍回的佳品。比如一件价值50万-60万元的胭脂红地粉彩开光花卉纹碗,就是从香港苏富比2007年秋拍上竞得的。这件瓷器胎质细腻洁白,器形稳重浑厚,制作精细。另有一件清中期的白玉螭纹龙首带钩则是来源于上海古玩交易中心2010年春拍。此外,还有一些拍品也是来自上海古玩交易中心等国内的拍场。
古时候的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总的来看,大致分成了两类,一类由皮革所制,称作鞶革或鞶带,一类是丝帛制成,称为大带或丝绦。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女子多系丝带。
革带的系法与丝带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处会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不必像丝带那样系结,搭上即可。这缀在革带上呈钩状的装饰物就叫做带钩,环状的称其为带鐍。《墨子·辞过》:‘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荀子·礼论》:‘缙绅而无钩带’。
这只清雍正白玉三多纹龙首带钩所选白玉质地上乘,白腻稳润。龙首刻划精细入微,毫发具现,龙眼凸突,凶猛传神。龙腹上浮雕之三多纹(石榴代表多子,蟠桃代表多寿,佛手代表多福。)是典型雍正朝风格的文饰,多用在瓷器装饰上,用于做玉带钩的辅助装饰还甚为少见。
在2004年版的《玉器展览展销图鉴》中,出现了《高古玉器》一章,全书共收录了高古玉器的展览展销数量为39件,占总数的7.7%。其中有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龙山文化的玉钺,良渚文化的玉勒玉琮佩,商代的玉环,西周的玉璜,战国的玉人,西汉的玉瓶等。成交价分别是人民币140万、6.2万元、10.5万元、22万元、30万元、25万元、22万元等。上百万元的仅有一件,占2.6%,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价是三千元的一件汉代的玉龙佩。还有一件8800元的玉器,千元价格的占5.1%。万元价格的占56.4%,数十万元的占35.9%。由此书看,2004年以前,中国高古玉的展览展销仍处于量小价低的阶段。
带给您更多的收藏知识和最有爱、有趣、有价值的正能量资讯!
与作者交流可加:QQ:
交流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