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艺术品交流平台的资深古玩经纪人:李老师
有着数年艺术品大历元宝的运作经验,对大历元宝藏品出手、交易、初步鉴定有着丰富经验,曾从事于北京、深圳的各大艺术品交易公司。
咨询热线: 交流QQ: :
从业经历渊远,从业经验丰富,为你的藏品提供终身交易服务。
近年来,由于“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出土数量的增多,发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及其新的版式版别钱币,给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所以,关于其研究讨论文章也随之多了起来。许多泉友提出了非常新颖的观点,有些研究成果令人鼓舞,有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认为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可能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安西都护府为抗击吐蕃、坚守西域而于大历、建中年间即766年—783年在库车地区铸造的。文献中虽没有发现关于安西都护府当时铸钱的具体记载,但据敦煌出土的p2942号文书《唐永泰元年(765年)—大历元年(766年)河西巡抚使判集》第153—157行“瓜州尚长史采矿铸钱置作”条记载,我们发现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在唐代宗永泰、大历年间为筹集饷糈,曾“采矿铸钱置作”,后因“数年兴作,量殚力尽,万无一成”而停罢。虽然铸钱具体内容不详,但却告诉我们当时断绝援助的唐朝守军有自行铸钱的先例。特别是联系当时西域形势,并结合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的出土发现情况及其自身铸造上的一些特点,我们仍能发现许多线索可以证明上述观点。
“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以及“元”、“中”单字古钱币曾给泉界留有许多神秘的色彩,至今仍有谈不完的话题。自上世纪90年代,王永生先生研究并撰文《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铸地考——兼论上元元年(760年)后唐对西域的坚守》后,其铸造者、铸地、使用性质、流通范围等困扰钱币学、货币史研究领域上千年的难解之谜才被破解。
外貌面文旋读,直径为2.3厘米,重约3克,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
唐朝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年--779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中原比较少见,面文旋读,直径为2.3厘米,重约3克,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如今存世量已较少,古泉珍品。
以往文献及泉谱虽然将“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分别分为大样和小样两种大版式,但是对具体尺寸没有明确界定,加之与同时期开元通宝或其他各朝小平钱币及红钱相比,其中大样并不“大”,所以对于一些边缘性“大”或“小”并不容易区分。即使“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二者相比较也有区别,“大历元宝”普遍较“建中通宝”稍大。近几年来,有的泉友根据自己手中实物将“大历元宝”按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次大型、中型、小型”五类;将建中通宝按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还有,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库车是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币的铸地。但根据对近年出土情况资料的分析和对实物的研究,许多钱币爱好者和学者认为: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币铸地不止库车一处,新疆焉耆县可能是另一铸地(本人也同意这种观点)。因此,不同铸地所铸同类钱币就更加增加了钱币规格、大小、重量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其差异性的存在也就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了。
带给您更多的收藏知识和最有爱、有趣、有价值的正能量资讯!
与作者交流可加:,QQ:
交流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