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青铜器

青铜抦私下交易征集价格

  • 发布时间:2016-04-23 09:53:29,加入时间:2015年10月21日(距今3583天)
  • 地址:中国»上海»黄浦: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 公司:上海古玩艺术品交易平台,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陈老师,手机:注意:该信息不再有效 微信:注意:该信息不再有效 QQ:注意:该信息不再有效
 
青铜抦这把收藏于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的战国嵌绿松石格青铜剑,具有当时代青铜剑的一些典型特征。此剑中间起脊,两从宽阔,双刃呈弧形,在近锋处收狭。剑格作倒凹字形,两面铸有兽面纹饰,并镶嵌绿松石。剑茎为实心圆柱形,茎上有双箍,每箍上铸有数道纤细的凹槽,凹槽原镶嵌绿松石,现多数已脱落。剑首呈圆形,铸成边缘凸起的多圈同心圆状。有学者研究,此类剑茎上的箍作用在于分隔手指。
 
这就给气候湿润的南方地区的青铜器收藏、保存带来了挑战。相信随着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进步,这把青铜剑有朝一日能够恢复“一剑定乾坤”的英雄本色。
 
关于此类剑的铸造工艺,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新泰市博物馆三家文博科研单位,曾联合对山东新泰周家庄出土的3把带同心圆纹剑首的青铜剑进行仪器分析,基本探明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铸造工艺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情况。其中一把编号为M1:55的青铜剑,判明属于战国早期,其年代和形制皆与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的这件青铜剑藏品非常相似,可以就铸造方式进行类比。
 
经X射线探伤检测及CT检测,判断M1:55青铜剑采用了3段式分铸铸接法,即分别先将剑首和带有剑内茎的剑身铸造成形,然后将它们各自嵌入剑外茎范中铸接成一体。这种分铸法使青铜剑的制作过程更为简便,体现了古代技术的发展情况。刀剪剑博物馆的青铜剑因其年代、形制都与M1:55非常接近,所以推测其应也采用了相似的分铸铸接法,具体结论还有待科学仪器进一步检测。
 
背景资料编辑鐎斗又称“刁斗”,是古代青铜炊具,盛行于战国汉及魏晋时代,一般认为鐎斗为温羹器,是军队用的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做菜,夜里做打更的柝用。器身作盆状,腹较深,可储食物。腹下三足临空着地,供堆放柴火燃料加热之用。腹沿伸出一长柄,柄端常做成龙首形或兽头形,便于握提。
 
与作者交流可加:,QQ:
交流热线:
 
上海市携手上海新球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2016中华文化{春季}艺术品交易博览会 ,上海市携手上海新球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为了迎合市3.15打假,使行业能够更好的规范交易。本次主办方:上海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协会  上海市民间收藏研究会协办方上海新球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本次领导嘉宾:刘振元(原上海市副市长;现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名誉顾问“中国宝玉石协会副会长”)龚心瀚(宣传部原副部长)何添发(全国政协10届常委,中国侨联原党组书记,常委副主席)刘文庆(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理事长,上海市委原副秘书长)以及全国著名收藏家等。 
 
特邀鉴宝专家
 
钱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从事古钱币研究三十余年,著译有{钱币},{中国当十铜元}等著作,专攻古今钱币杂项钱币。
 
王金潮:国家文物局出入境责任鉴定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江苏省文物局文化保护专家组学员,曾大山金缕玉衣的修复。
 
郑国栋:从事古玩鉴定工作30余载,全国各地古玩交流会特邀嘉宾,主修多种类文化鉴定,常年奔波于市场前线。
 
王如龙:曾先后师承多位国内著名鉴定专家,从事文物。古玩鉴定三十余年,多次受邀参与全国性文物古玩交流活动并演讲致辞。
 
唐恺:上海市民间收藏研究会会长。
 
新球文化艺术品:阚老师
欢迎来电咨询:(24小时服务热线)
也可以发送图片到QQ:进行估价
添加号:免费咨询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