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布吉桂芳园民间借贷纠纷律师
我们在聘请律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当选择正规的律师事务所。注意:单位名称中含有“律师”两字的才是正式的律师办公场所,仅有“法律服务”而没有“律师'两字的单位名称,一般属于基层法律服务所,不是正式律师的办公场所。
二、千万不要相信“包赢”之类的谎言,法官判案是依据法律、事实和证据。更须注意有些人经常吹嘘'认识法官'、认识庭长'花钱运作、送礼等等,千万不可上当。
聘请律师的误区:
您在遇到一些纠纷时,是否为聘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律师而感到困惑呢?的确,选择一个“好”的律师对于当事人来说至关重要。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单位或个人在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对于应该聘请什么样的律师,如何识别律师等问题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了给读者一定的帮助,现将常见的几个误区简介如下。
误区一、自认为不需聘请律师帮助
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有这种人,自认为法律无非只是一些死条文,像照镜子一样,翻翻法条就可以得出答案来,聘请律师是多花钱,是多余的。报有这种认识的人,很可能是他们曾经经历过官司并聘请了律师,结果“输了”,其就不分青红皂白简简单单地将责任归结到律师的身上——律师不中用。其实,有的案件并不复杂,但诉讼的结果却很复杂,看似对你很有利的,法院判决结果与你的预期大相径庭。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你的期望是否有法律依据、你有哪些过硬的证据,还有对诉讼本身是否有个正确的认识、代理律师是否正真用心工作是否有专业特长等等。另一种情形就是有些人也接触过法律或官司没有聘请律师,而且有成功的经验,这样就盲目自信,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总认为法律或官司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翻翻法条就可以解决。事实上,抱有这种认识的当事人处于极大的法律风险之中。法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更是一项专业技能很强的工作,许多法律程序和时效都是一驰而过不可逆转的。不提诉讼技巧的话,再说,法条和法的应用更是两码事。如果自己茫然行事,势必十分危险。
误区二、等到出事后方想到要聘请律师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等到万不得已或者事到临头时,方才想起要聘请律师帮助。要知道,美国有个权威统计机构统计,事后补救的代价是事前预防的3.8倍以上。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他们喜欢将大把的钱扔在请客吃饭、唱歌、跳舞上,动辄数千上万,但要花钱聘请个能为自己遮风挡雨、防范未然的律师却很是舍不得。他们宁可出事后再花大血本去聘请律师,也不愿花小钱防灾免难。没有预防的概念,只是一味将所有都寄托在事后的补救上。不到我不得已或者病入膏肓的时候,绝不肯花钱咨询或聘请合适的律师。要知道,有些“病”一旦染上,再高明的良医也是回天无术的。切记,预防的成本绝对要低于事后解决问题的成本,无论从时间金钱上,还是经济、精力、效果…….
误区三、以低收费为聘请标准
现在有许多当事人在选择律师聘请时或者单位在聘请常年法律顾问时,仿佛是在竞价招标,哪个律师、律师事务所的收费低就能“中标”。当然,一个有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好律师,是不会漫天要价或“看着当事人的口袋报价”,也不会随意降低收费标准,用不正当的手段争揽业务,而是在法定的收费幅度内,根据处理案件所需要投入的工作量、时间,案件本身的复杂程度,接受这一聘请会明显妨碍开展其他工作的风险,委托事项涉及的金额和预期的合理结果,律师的声誉、专业水平和能力等等合理因素以及国家、律师协会制定的相关收费规定,给出合理的律师费价格。作为当事人一定要明白,聘请律师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求法律上的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不是为了节省点小钱而不顾案件办理的质量和其他你所要实现的。
误区四、请 “打包票”“稳赢”的律师
很多当事人在与律师商谈委托代理事宜的时候,喜欢以探寻的口气询问律师在所要诉讼的法院里是否有“特殊关系”,当事人就是喜欢聘请“搞得定”“摆得平”的律师,就是看哪个律师的胸脯拍的最响,谁下的保证越响亮就聘请谁。明示与法官法院有特殊关系或者以此来招揽代理业务,事前作诉讼结果的承诺等这些都是为法律所禁止。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遵守法律的律师,他有能力去维护你的合法权利吗?
很多当事人衡量律师是否有能力的条件就是看律师是否与法官、检察员等存在特殊关系,认为“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有部分律师,为了迎合当事人的这一心理,总是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来透露其与某某法官、某某检察官等有什么特殊的过硬的“关系”。这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极其危险的。试问:“关系”能作为证据使用吗?试看:许多“关系案”、“人情案”最终还不是都得到了纠正。
误区五、看 “名气”请律师
许多当事人在遇到法律问题或在聘请常年法律顾问的时候,为了“面子”一定要请“有名气”的律师。殊不知,在我国目前法律专门人才还很紧缺的情况下(每十万人只有七八名律师),法律服务的马太效应使得绝大多数案源集中在少数知名或资深律师门下,可以说名律师是应接不暇的。但“X好的不一定是适合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再说名气与责任心、能力水平等综合素质并不一定是成正比。有的律师的职务很多什么兼职教授、什么委员、什么联络员、什么成员、什么特约嘉宾等等,甚至有的写不完还将名片设计成折叠式双面的。不懂的还真被吓着,认为头衔越多越好。某公司就曾聘请了某某律师,全国优秀律师、首届全国十佳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与公司签了三年的常年法律顾问合同,第一年是在收顾问费的时候来了一次,之后再没有见过,以后收顾问费都是叫律师事务所的内勤人员来的。请律师不能光看名气或光环。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