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内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构成(或镍/铁),虽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较轻的物质。地核中心的温度可能高达7500K,比太阳表面还热;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我们知道这些金属都来自于地震;上地幔的样本到达了地表,就像火山喷出岩浆,但地球的大部分还是难以接近的。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就整体看,地球的化学元素组成为:
37.6%铁
29.5%氧
15.2%硅
东西半球
12.7%镁
2.4%镍
1.9%硫
0.05%钛
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的星体。
其他的类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当然也有一些区别:月球至少有一个小内核;水星有一个超大内核(相当于它的直径);火星与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与水星可能没有由不同化学元素构成的地壳;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颗有内核与外核的类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有关行星内部构造的理论只是适用于地球。
不像其他类地行星,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
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它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发生在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份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炽热的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比如加利福尼亚的San Andreas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目前有八大板块:民族性不同民族分布区域内的地名,一般总是由生息在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命名。不同民族语地名不仅在语法结构、语音、词汇及书写形式等方面各具特点,而且在同一民族语内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方言的差别以及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矛盾。而方言中又较多地保留了古语成分。因此,通过地名语词的比较分析及其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历史上的民族分布、迁徙以及古语和方言特征。地名的命名依据还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和其他文化特征。如在汉语地名中常有以龙、凤、麒麟等词命名的地名,福建龙岩市、湖南凤凰县、陕西麒麟沟等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色。
地域性地名是地方的指称,它的命名常反映当地北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如反映颜色(长白山)、形态(五指山)、气候(恒春)、方位(南海)、物产(达布逊湖,达布逊在蒙古语中为盐)、商业(骡马市大街)、交通(渡口市)、宗教(观音寺)、职业(铁匠营)以至祈求(平安堡)等。其中有些特征一直保存到现在;有的特征虽已消失,如北京公主坟的坟已不存,但地名仍继续流传。很多地名具有显明的区域特色。如带有塬、峁等词的地名只分布在黄土区域(见黄土地貌),带有涌、滘等词的地名只分布在广东水网地区(涌是小河,滘是水道分岔处)。
香港地址:香港旺角烟厂街9号兴发商业大厦2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