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从架子牛(骨骼和内脏高速生长期的牛只)过渡到育肥场后,经过3-4个月的短期集中育肥,使之快速达到增肉、增膘的目的,育肥场和饲养户从中获得利润,这是对肉牛生产中“架子期-育肥期”两阶段模式的笼统说法。实际上,育肥期这一阶段还需要细分,还应该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目前,国内多数规模牛场已采取这样的喂养策略。吊成架子的牛转为育肥,前期生长主要表现在肌肉生长,脂肪积存不多,饲养上不需要过多的饲料营养和脂肪,并可避免影响以后的消化吸收,造成饲料的过多消耗。此期应依其强大的消化能力,供给多量的营养丰富的粗饲料和适量的含蛋白质较多的精饲料,并给予充足的饮水;牛只表现增重快、外型变化大,短期“成个”、“成型”。此阶段的养殖饲料增重比是合算的,若此时屠宰就很不上算,表现为出胴出肉成绩不好,肉质肥度差,上不了高档次,卖不了好价。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水膘”或“虚膘”。严格地讲,此时育肥周期尚未完成,不应出栏。
年初以来,笔者在商河接触了一些养牛场户,这种现象表现较为突出,各饲养场吃亏很大。前段时间有3家出栏育肥牛58头,其中出胴率51%以下的12头(不含51%,有5头长势不良),占出栏数20.6%;出胴55%以上的16头(含55%,有3头达到58%)占出栏总数的27.5%;其余出胴率在51―54%之间的30头。较好和较差的两级牛价上下等级差达1.00元/公斤之多,悬殊很大。当然要求出胴率都达到较高水平并不客观,但达到55%(国内试行分级标准8分)应该不难。如上面27.5%的牛就是在一般饲养条件下得来的。计算每头牛的效益,如以横店公司平原宰杀厂现行收购办法,不计其他收益或节省的收入,单说出胴率增点,两个级别平均每头牛收入相差可达到182.66元。因此说,加强后期饲养管理非常重要,即使多投入一些精料也是划算的。如每头牛每天多投入2公斤精料,增加成本为2kg×30天×1.30元=78.00元,与出胴加价收入182.66元相比,仍可增加100元的利润。所以,加强育肥后期管理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