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蓄电池提高发电机的输出电压的方法
根据发电机电压调节的原理分析,提高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有3种方法。
1)更换成能输出更高电压的调节器把发电机内的调节器更换成能输出更高电压的调节器,此方法简单,但是市场上找不到与此发电机相匹配的调节器。
2)改为晶体管电压调节器该发电机可以配到安装位置一样的晶体管电压调节器,线路改装如图2所示,需要一条经过点火开关ON位置控制的火线到晶体管电压调节器+,PCM的信号线也接在调节器+。怠速时测量发电机输出电压为14V,转速2 500 r/min时,发电机输出电压为14.5 V,输出电压比以前明显提高。由于改装,PCM不能根据车辆的需求和蓄电池的电压对发电机的输出电压进行精确控制,使车辆的油耗增加,同时由于改装了线路,增加了车辆的故障点,该方法慎用。
1.引言
硅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h g-1)和较低的脱锂电位(<0.5 V),成为有潜力取代石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1]但是在充放电过程中,硅会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材料粉化、剥落、失去电接触,容量衰减很快。[2]为了减小硅材料的体积效应,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包括制备无定形硅薄膜、纳米硅、多孔硅、硅氧化物、含硅非金属化合物、含硅金属化合物、硅/碳复合材料、硅/金属(活性或惰性)复合材料等。[3, 4]这些方法或者抑制了硅材料的体积膨胀,或者改善了硅颗粒之间的电接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硅负极的循环稳定性和首次充放电效率。除了硅基活性物质本身的改进,人们在电极制备工艺和电解液上也做了大量研究。
凤凰蓄电池电极制备工艺的改进
一般商业化的电极由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组成,导电剂分散在粘结剂中使其具有电子导电性,粘结剂则起到将活性物质颗粒紧密包裹的作用,避免活性物质颗粒在循环过程中粉化、松散而失去电接触。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不仅与活性物质有关,而且受到粘结剂性质(强度、弹性、粘附性等)与分布状态的很大影响。
此外,由于硅在常规的LiPF6电解液中难以形成稳定的表面固体电解质(SEI)膜,伴随着电极结构的破坏,在暴露出的硅表面不断形成新的SEI膜,加剧了硅的腐蚀和容量衰减。
电极表面SEI膜的形成是由于有机盐和溶剂的电化学还原,它的形貌和组成主要决定于电解液中的成分。它不但影响着电极的嵌脱锂动力学,还影响着长时间循环过程中的表面稳定性。[10, 11]然而对于硅表面SEI膜及成膜添加剂的研究仍然较少。[12, 13]本文采用硅薄膜为电极,研究了4种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为提高硅与电解液界面相容性做出了初步探索。
三元材料适不适合在汽车上使用,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三元材料容量高,容易合成,是一种性能十分优异的正极材料。三元材料目前面临的大的问题是如何在较高的容量发挥的前提下保证材料的良好的循环寿命。目前的研究发现,影响三元材料循环寿命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循环过程中表面晶体结构的重构。
2)在循环过程中由于各向异性的体积膨胀导致的二次颗粒破裂。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二次颗粒微观结构的改性,表面包覆处理,对充放电程序进行优化进行解决。
研究发现材料二次颗粒内部的颗粒-颗粒的连接结构会造成局部的电流密度上升,从而产生很大的应力,从而影响材料的循环性能。同时颗粒内部各个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充电状态不一致的现象,这会影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在针对NCA材料LiNi0.8Co0.15Al0.05O2的研究中发现,在化成过程中,存在核壳结构的嵌锂过程,一般认为在较小的电流密度下和足够的静置时间,这样一个不均匀的扩散过程可以消失。但是新的研究发现,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一般来说电池的充电状态SOC指的是整个电池的充电状态,而斯坦福大学的William E. Gent等人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电极局部SOC的观测,这对于研究电极内部的不均匀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中发现,即使静置170小时,在NCM二次颗粒中仍然观察到了很高的Li+的不均匀性,在一个直径1-3μm的二次颗粒内部Li的浓度差别可以达到10%,这与我们所预想的状态有很大的出入。William E. Gent认为由于二次颗粒内部的一次颗粒随机排布,导致产生的应力有很大的各向异性,从而导致了Li浓度在颗粒内部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颗粒局部的SOC值过高,会导致局部过充,并加快该部分失效,从而导致材料整体的容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