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近几年来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其中在深圳物业管理行业中的推广更是相当成功。这与政府部门积极的质量政策有关,也与企业本身的发展需要有关,何为主要推动力?这并不重要,本人想谈的是企业能否很好地将国际标准与企业本身的实际结合运作,获证企业在每次内审和管理评审时能否对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进行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
在推行ISO9000过程中,企业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企业刚刚通过认证时,员工对ISO9000标准要求不是太了解,对文件中所设定的制度规章都按部就班地执行,对表格记录都认真按要求填写。此时体系运行的严谨程度象一篇精湛的议论文,整天围绕着“说到、做到、有效”、“凡事都应有记录,记录就是有力的证据”等等核心来做。此后,企业在把握时机获得高速发展后,原先认证的范围在企业管理、生产规模中的比例不断减少;文件中规定的制度、条例不断要根据政策法规和企业内部的变化而改变,相应的职能部门有可能不堪重负,企业会出现文件更改不及时,新旧标准并存使用等现象;原来的“机械化模式”被实际运行冲击着,严谨的体系不断被各种因素弱化。两年左右,当企业的老员工依旧进行着同样重复的工作时,他们开始疑惑、麻木,执行文件时变的灵活起来,重结果轻过程,甚至用欺骗性的操作或虚假的数据记录来应付体系的检查。期间,企业ISO9000体系的运行仿佛是一篇精彩的散文,形散神不散。企业执行ISO9000的先进性表现形式主要是知名度很高但已经不严谨的体系文件和老员工的“体系经验”。
此刻,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就受到强力的挑战。企业在内审和管理评审时对不合格现象会有的纠正,但是对造成不合格现象的原因没有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整改和杜绝。这样企业的质量监督机构必须把住最后一关,加强质量检查力度和推出新的管理方案来维持体系的有效运行。通过企业获得认证后的纵向比较可知,企业要保证并提高ISO9000运行的有效性必须从防患于未然着手。
同行业中的企业对待运行ISO9000的目的应该说是一致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但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参差不齐,对推行标准后的执行情况自然不能做比较,唯一可知的是反映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输出方面,但有的未推行标准的企业在这方面也有亮点闪光。因此,企业间横向比较的意义相对来说较小。
综上所述,企业在推行标准后确保其运行的有效性是一个企业发展和标准能否真正成为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ISO9000体系要求的“三性”中,适宜性考虑的是外部环境的改变对企业的影响,充分性表现在是否全面展开质量改进的要求,有效性突出的重点则是利用可测量的指标保证实现目标的结果,所以说企业应该重点考虑提高企业运行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