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铜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汉代时期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拍前备受瞩目的头版大型海兽葡萄镜将现场氛围推至高潮,此器镜体硕大、铜质精良,直径到达21.3厘米、重达1425.1克,无论是尺度仍是重量在同级品中都属重器,可称之极美品,且为商场仅见。此镜从800万起拍,专程前来竞买的两批客人经过数轮严重的竞价,终究此件“海兽葡萄镜”以1495万元成交
比较仙人铜镜的公司有哪些,咨询电话:(刘总)
“如此保存完整且精美绝伦的铜镜在我省还是首次发现。”李国利馆长说,除了铭文墓砖让考古专家惊喜不已外,古墓中的一面铜镜也精美绝伦。上海文化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文化艺术品交易专家称价值120万元左右。
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后所用“东园湿明”释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
汉代铜镜的特点是圆形、薄体、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笔者曾见一枚东汉方铭铜镜(见上图),此镜钮座外高浮雕神兽纹及半圆、方枚相间,纹饰作环绕式排列,每个方枚内都有四字铭文。此题材的方枚半圆神兽镜内容非常丰富,从铜镜铭文、纹饰、仙人传说故事题材看,反映了汉人渴望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思想境界。
铜镜作为追求美韵的艺术品,其铭文在篆书之外,不取隶书而取八分书,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八分书在审美的表现上高于隶书而又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据钟山县文管所所长陈晓林的介绍,于钟山县境内的汉墓中的东汉铜镜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好,是因为制造这个铜镜的时候,由于当地的酸碱性比较严重,长年天气潮湿,容易遭受腐蚀,所以工匠在制造铜镜完毕后就将其放入中,形成一种“保护膜”,所以才得以保存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