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进行一般文物数据采集和登录的工作中,发现咸阳博物馆收藏有两件造型别致、保存完好的天蓝色松绿石司南佩,十分罕见。
这两件松绿石司南佩大小、造型完全相同,是1985年4月13日咸阳市渭城镇龚家湾七队孙德润送交咸阳博物馆的。长只有0.35厘米,宽0.28厘米。该器体呈“工”字形,为两节方柱相连,束腰处有一小圆形横穿,可以穿系佩挂。
关于司南佩的命名和用途,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司南本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场指南性制成的指南仪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构造上有勺,下有地盘,无论勺如何转动,最后勺的定向始终指向南方。在汉代占卜之风大盛时,司南又成为测算凶吉的工具。在底盘上刻画天干、地支、八卦等占卦图案,算卦人根据勺的指向,作出测定。以司南卜筮之风尤以新莽时期最盛,赴任之官以司南定乾坤。玉有辟邪压胜之效,人们遂仿司南之形,将实用器转变为佩饰器,琢成顶部有司南形状的小玉佩,随身佩戴,用于辟邪压胜,为司南佩。
司南佩除了辟邪压胜的意义外,还有指导之意,引申为广闻博学。《说文解字》中解释“司南乃君在外司理政事之称”。由此可知,“司”即在外主事之意,“南”便是东南西北方向之指导。扬齐宣的《晋书音义序》记载:“由是博考诸传,综览群言,研核异同,撰成《音义》,亦足以畅先皇旨趣,为学者司南。” 因此,司南佩有出门做事指引方向之意。
也有的学者指出,司南佩顶端所琢小勺为司南之象形,而相连的两节方柱是古代玉琮的衍变形状,可能喻地,与喻天的司南配伍,也反映出佩戴者渴望得到天地之助的美好愿望。
总而言之,古人认为,出门佩戴司南佩“是为吉祥”。
从目前考古资料看,司南佩有简化型和完整型两种。江苏邗江县甘泉山东汉墓出土的一件白玉司南佩属典型的完整型司南佩,长2厘米,玉色洁白,莹润光亮,工字形,方柱状,器身以中间宽槽为界一分为二,下面有小柱饰,上面有状如小勺的司南。同样以白玉琢成的完整型司南佩还有1969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县43号东汉墓的两件,大小略有不同,一件高3厘米,宽2.3厘米;另一件高2.5厘米,宽2厘米,和阗白玉制成,细腻润泽,内孕精光。均为长方体形,腰部内凹切割成工字形,腰际横穿一孔,佩顶端作勺形,下承圆形小盘,系仿汉司南之形。另外,1972年安徽省亳县凤凰台一号东汉墓出土的一件也属完整型,高2.5厘米,宽1.9厘米,和阗白玉琢成,形若扁长方体,中间切凹腰。上琢小勺,勺把中间穿一小孔,以便系佩,底出小圆盘。
除了顶端有司南状小勺的完整型司南佩以外,汉代还有一种简化型的司南佩。江苏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就是这种类型的。这件司南佩长1.9厘米,呈工字状,四面外弧,面与面之间有明显的过渡,上下段均有小圆柱饰。不难发现,简化型和完整型司南佩的区别主要在佩的顶端,简化型的顶端不再有小勺和小圆盘的司南状装饰,而代之以和下端相同的小圆柱状装饰。与上述江苏邗江甘泉山东汉墓出土的完整型白玉司南佩同墓出土的还有一件简化型琥珀司南佩,长2.5厘米,质地为红色琥珀,由于受沁表面较为粗糙,器型较一般白玉司南佩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