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熏蒸疗法是把中药煎煮后借用其热力及药理作用熏洗患部的一种外治疗法。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直接熏洗的时候,由于温热和药物作用,能刺激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和全身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熏洗疗法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治病、强身保健的方法,尤为历代医家和患者重视并普遍使用。
1. 熏蒸疗法的起源阶段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然其渊源已很难稽考。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及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遇到风寒等外邪而发生不适等病症。以畏寒为主者,常就火取暖,往往因周身汗出而病愈,这就是中医外治法的萌芽。可以说中医的这些外治医疗活动,远远早于内治法。在反复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和体会到用枝叶、紫草点燃熏烤某一固定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不适症状,便产生了熏、洗、鼻嗅等外治法。
我国古代的文史地理书籍中对熏蒸疗法早有记载,《山海经》中载药124种,其中就有黄權“浴之以疥”的记载,就是用黄權洗浴治疗疥疮的记载。《礼记·曲礼》中也有“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的论述。在医学著作中对熏蒸疗法记载最早的,当属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用熏洗疗法治痔瘘、痫症、烧伤、瘢痕、干瘙、蛇伤等多种病症。
2. 熏蒸疗法的萌芽阶段
从战国至秦汉,熏蒸疗法已从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开始逐渐上升为理论上的初步探索。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摩之浴之”,首次将熏蒸疗法列为了重要和常用的治则、治法,与温、补、泻、汗等治法甚至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则相提并论,为熏洗疗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匱要略》一书可谓继承了以前熏蒸外治的精华,又为后世熏蒸疗法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提出了新理念。它可称得起是促进熏蒸疗法发展的一部奠基之作。在《内经》等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在张仲景、华佗等优秀医家的努力下,中医熏蒸疗法在汉朝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3. 熏蒸疗法的发展、成熟阶段
晋代与南北朝时期,熏蒸疗法已成为治疗急症的常用方法。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等,已将熏蒸疗法广泛应用于内、外、皮肤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宋金元时期,医学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也促使熏蒸疗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如《太平圣惠方》就载有熏洗方剂163首。《圣济总录》载有熏洗方40首。
明朝时期,中医外科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代表人物是东海陈实功,他所著的《外科正宗》详尽阐述了疾患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并列验案,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它反映了明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对后世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其中对熏蒸疗法也有精辟的论述。
这一时期编簒的我国历史上最1大的方书——《普济方》中,收载了许多熏洗疗法的方剂;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载有熏蒸疗法的方剂有数百首之多,为后世对熏蒸疗法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外治与内治在除病祛邪上,只是方法不同,医理是一致的,可谓是殊途同归。因此有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总之,明清对熏蒸法的发展大大超越了前朝,已达到了在理论上、实践上的成熟时期。
4. 熏蒸疗法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中医外治法研究热潮的到来,熏蒸疗法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北京张建鱼鳞病研究院,从上世纪80年代对熏蒸疗法进行理论和科研的探讨、研究,在治疗遗传性鱼鳞病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现已获得两项国家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