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鉴定法外,还有“野战派”最爱用的“痕迹学”,笔者自身属于不入流的野战人士,不揣冒昧,将野战常用的痕迹法详述于下,就教于方家。
痕迹大至可以分为两种:历史痕迹和工艺痕迹。
先说历史痕迹,历史痕迹是器物岁月历炼的结果,如果排除了人为伤痕的因素,即可证明器物的历史性。历史痕迹又可分为增加和减少,即岁月使器物增加或减少了某些东西,传世器物和出土器的历史痕迹是不同的。(至于窖藏、库藏笔者没有体会,故存而不述。)
作为传世器物,增加的是包浆,这是器物表面自然氧化的结果。每种器物可以有不同包浆,但关键是要分辨包浆的真伪。老瓷器的包浆就像瓷器罩了一层塑料薄膜,宝光内蕴(图1)。另外,部分器物有特殊的增加物,如粉彩五彩、部分红釉、蓝釉、三彩等含铅釉,由于年代久远就会泛铅或出现蛤蜊光(图2)。当然仿制者也可仿出泛铅和蛤蜊光,但与真的有许多差别,真的晕可以在彩周围,也可以在整个白釉上,而假的目前只能做在彩上。
传世器的减少主要是自然磨损。传世品一般都要使用,不管是实用还是陈设,都必然有痕迹留下,但是每类器物的磨损痕迹是不同的。陈设器用于供奉,只在打扫或整理时移动,那么它主要在足部有磨痕,这种磨痕是天长日久自然形成,没有任何摩擦纹路,手感极光滑(图3)。实用器按其用途视其磨损痕(行话叫软道),如画缸在口沿、碗盘在内底、笔筒在内壁等等(图4)。自然的磨损其划痕方向不一、深浅不一,有熟旧感;人为的或方向一致(使用砂纸),或线条不流畅,有玻璃渣痕(使用凿器)。(图5)总之要综合考虑,如一瓶浑身斑驳,而底足虽脏却无磨损痕,除非它是横着放,否则违反逻辑。
工艺痕迹属于时代留下的烙印,每个时代不同的工艺势必会在器物上留下不同痕迹,如“线割底”只有慢轮加工才会产生,其器物应产生于工业社会前。(图8)现在,许多工艺可以人为达到,如覆烧、支钉烧等。但有些工艺痕迹则有一定的鉴定意义,如鸡心底,泥鳅背,波浪釉等。
痕迹学,主要是历史痕迹,优点在于有助于断新老,缺点在于不能断代,难点在于辨别痕迹真伪,局限在于它对窖藏、库藏,特别是官窑器住往无效。
综上所述,各种鉴定方法各有长短。从逻辑学角度看,标型学运用类比推理;痕迹学使用归纳推理;科学仪器法虽然使用演绎推理,但大前提理论不够成熟,小前提鉴定范围不够全面,结论也是或然的,所以一票肯定或者一票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有的专家很赞赏一票否决,这其实是对假货横行的一种情绪反映,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这有可能出现一个真品被不识货的作假者作了旧。所以要综合运用各种鉴定方法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其理想状态是:痕迹学初鉴定新老,标型学复鉴定年代,科学仪器确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做到这样,也无必要达到。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对大多数藏品而言,应该尽量使用所掌握的鉴定方法,得出开门真,新和存疑三种初级结论,以决定是收、是弃及其价格。“存疑”是收藏活动中的正常状态。说明理论上我们还达不到认识它的程度,实践中我们还没有它的标准参照物,并且它游离在痕迹学之外。当然,存疑品有存疑品的价格,要打一个风险折扣,并且在赝品横行的时代,风险折扣应很高。
藏品乃身外之物,学习和鉴赏过程就是收藏的乐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