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文化娱乐需求的日益增多,便捷、快节奏、多样化的“文化亭”破土而出。《朗读者》播完后,朗读亭热潮并未退去,一些精明商家看准了公众对朗读的需求,试图在全国推广朗读亭,分享这块文化市场的蛋糕。
目前,除了朗读亭、迷你KTV,在上海还出现了美术亭、漂流书亭等。虽然现在这些产品仍具有实验性和概念性,但相较于传统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商业产品,朗读亭已转型升级为文化内容创意产品,成为文化赋能下的娱乐新消费项目。
朗读亭的出现,让碎片化的阅读成为主流,让文化爱好者找到一个“私密”的“想出声就出声”的朗读空间。正因为可供朗读场所的缺失,也才造成了“朗读亭”的一时火爆。同时朗读亭还能将配有背景音乐的完整朗读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成为文化社交的佳载体。
与拥有70.1亿元市场规模,多投放在大型商场、电影院等场所的迷你ktv不同,朗读亭的运营不具备直营和加盟等快速变现的市场模式,市场化操作难度不小。目前,朗读亭的市场投放有两种情况,一是购买方投入市场运营,按时收费;一是图书馆、学校等公益和教育组织自己购买丰富地区文化生活。目前试水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朗读亭,针对的是热爱文学和朗读,有休闲时间的人群,这部分人更容易产生用户粘性。
有业内人士认为,立足长远来看,朗读亭的市场化发展,需要解决需求渠道单一的问题,只局限于大学、图书馆,市场不够大,也难以培养消费模式。如果说迷你KTV偏向于轻娱乐化,那朗读亭的文化气息则更浓厚些,这也是后者独具的优势。业内分析认为,朗读亭未来或可走“用户—引流—营销—赚钱”的模式。不过,不少朗读爱好者则认为,朗读亭若能长期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服务形式,为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品质提供便捷服务,才是好的。
以朗读亭的两大最重要投放场所学校和图书馆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市场潜力有多大。2016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53个,阅览室座席数98.60万个,图书流通人次66,037万人次;2017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亿人,专任教师万人。两者累积叠加之下,朗读亭可待开发的投放场所接近52万个,潜在用户数量最少在3亿左右,而且这批文化爱好者的用户粘性稳定且高,或者可以称他们为粉丝。这是朗读亭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