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4 条确定;
c—锚栓的边距(mm);
scr,N 和ccr ,N —混凝土呈锥形受拉时,确保每一锚栓承载力不受间距和边距效应影响的ZUI小间距(mm)和ZUI小边距(mm),按本规范
表13.4.3 的规定值采用;
eN —拉力(或其合力)对受拉锚栓形心的偏心距。
nbsp;当锚栓承载力不受其间距和边距效应影响时,由单个锚栓引起的基材混凝土呈锥形受拉破坏的理想锥体投影面积 Ac0,N ,可按图ndash;1 所示的
阴影面积确定,即:
Ac0,N = (scr,Nndash;1)
混凝土呈锥形受拉破坏的实际锥体投影面积 Ac,N ,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当边距c > ccr,N ,且间距s > scr,N 时
A = nAndash;2)
c,N c,N
式中:n —参与手拉工作的锚栓个数。
2)当边距c £ ccr ,N 时,应按图ndash;2~图ndash;3 示例的计算方法进行确定。
图ndash;1 单锚混凝土锥形破坏理想锥体投影面积
当c1 < ccr,N 时: 当c1 < ccr,N ,且s1 < scr,N 时:
Ac,N = (c1 + 0.5scr,N )×粘结理论一直是工程界很关注的一个问题。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之所以能很好的共同工作,其重要的原因是钢筋和混凝土之间有很好的粘结作用。吸附理论和机械咬合理论是在植筋中运用的主要粘结理论:吸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粘结作用是粘结材料与被粘物分子在界面层上的相互吸附而产生的,这种吸附力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次价力引起的;同时,除了次价力之外,还有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即主价力,该作用力与构成一切物质的相互作用力是相同的。 scr ,N Ac,N = (c1 + s1 + 0.5scr,N )× scr ,N
(a) (b)
图ndash;2 近构件边缘单锚和双锚混凝土锥形破坏实际锥体投影面积
当c1 、c2 < ccr,N ,且s1 、s2植筋技术需要严格控制植筋的施工质量。相同条件的钢筋拉拔试验,不同的植筋深度,不同类型的植筋钢筋都会产生不同的构件破坏形态及其抗力。无机质类植筋粘结剂,考虑植筋钢筋的直径、植筋孔径的影响,确定植筋钢筋合理的植筋深度。通过植筋拉拔试验,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确定常用C20混凝土在不同植筋钢筋直径和不同植筋孔径下的合理植筋深度。进而研究在合理植筋深度下,如何使加固后的结构构件在一定的拉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破坏,即当植筋深度达到或超过该植筋深度时,植筋钢筋屈服的同时,周围混凝土也发生局部破坏,且具有明显的预兆。 < scr ,N 时:
Ac,N = (c1 + s1 + 0.5scr ,N )× (c2 + s2 + 0.5scr,N )
图ndash;3 近构件角部四锚混凝土锥形破坏实际锥体投影面积基材混凝土的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V £ 0.18y v × c11.5 × d00.3 × (hef)
fcu,k
式中:V —单锚的剪力设计值或群锚的总剪力设计值;
yv —考虑各种因素对基材混凝土受剪承载力影响的修正系数,按本规范
第13.3.6 条计算;
c1 —平行于剪力方向的边距(mm);
d0 —锚栓外径(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