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干预孩子不能体察心理活动昆山星未来

  • 发布时间:2019-04-01 09:38:29,加入时间:2018年08月29日(距今2455天)
  • 地址:中国»江苏»苏州: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黄河南路323号203室
  • 公司:昆山开发区星未来亲子活动中心,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乐乐老师,手机:13776367499 微信:xwl13776367499 电话:0512-50330545 QQ:1663871657
不能体察心理活动。孤独症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解读别人的情绪。孤独症儿童自身的情绪异于常人,再加上他们语言的有限性,使得别人很难理解他们的情绪。由于失去了与常人共同的情绪体验,由于存在表达上的障碍,他们和常人之间没有情绪共鸣,即使他们感受到了对方的情绪,也无法与自己的感受连接,更难以进行情感分享。 孤独症青少年会试图去建立和别人的情感沟通,但是,当对方不能获得平等的情绪表达和情感满足时, 交流往往就会中断。如果对方只出于责任或者利益来维系与孤独症儿童的情感交往关系,那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 缺乏情感调节能力。情感性交往的维持需要大脑中具有一种“调节机制”。情感交往中,同伴间有高度的弹性与多样性、变化性,为了成功互动,每个人必须过滤自己脑海里的信息、感觉,以便及时向对方传递自己的信息,所以,几乎是无时无刻要做好瞬时判断,要不停地作主观评价,然后根据互动对象之间的共鸣深度做出再次评估,决定是否继续沟通。 情感性交往没有特定的目的来引导双方的行为,没有可预测性。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双方共同构建的沟通系统不至于混乱呢?情感沟通的双方需要感受对方微妙的情绪变化,时刻根据对方的情绪决定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反应。这个过程就是“情感协调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双方会共同努力,即使在出现误解、困惑的情况下,也能共同承受,化解障碍,维持交往。 孤独症患者的神经缺陷,使他们无法把握这样的沟通系统,没有这种调控机制,经验分享难以发展起来。没有感情的。参与,虽然孩子可以成功融入社交模式,但是,仍然缺少了重要的东西——交往动机和快乐体验。有很多高功能孤独症孩子有很好的行为习惯,少部分孩子能表达情绪, 还能理解别人的情绪,但是仍旧不足以和别人建立友谊关系。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