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反应后及时给予强化昆山星未来自闭症干预
强化
当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反应后,我们要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原理就是适当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不适当的行为因没有受到强化而减弱乃至消失。一般强化的方式分为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通过奖励性刺激,促进正向行为的增加以达到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快,建立自信、体验成就感的目的。例如:有的家长反应孩子强烈反抗学习。如果,我们当初在孩子出现一点点能力哪怕是一点点配合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孩子就不会表现出对学习的反抗。负强化就是通过移去孩子不喜欢的刺激物,促进正向行为的增加以达到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是非感,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的目的。孤独症儿童大多自我控制力很差,我们在肯定其正向行为的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当他们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会运用一定的惩罚,如有的孩子害怕气球,当他表现不好时,通过气球约束他的行为。一旦表现好了,气球就被拿走。
运用强化时的手段我们称为强化物。一般强化物有两类。生理性强化和社会性强化。生理性强化包括食品、活动、孩子的依恋物甚至可以是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社会性强化包括夸奖、笑容、亲吻、拥抱等与人有关的行为。运用什么强化物要依孩子能否有被强化的感觉而定。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强化物。强化物是要经常变换的。
强化手段的运用关系到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对强化物需求的不同意味着孩子社会性程度的不同。我们要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化的人。他们要懂得别人的表情、在意别人的表情,通过别人的表情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强化就不能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的层面。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理解社会性强化的意义,对于仍需要生理性强化的孤独症孩子,我们在运用强化时,生理性强化与社会性强化要同时使用,并且社会性强化出现在生理性强化之前,目的是让孩子在正确行为与社会性强化之间建立联系。而生理性强化只是社会性强化的信号而已,以达到用社会性强化逐步替代生理性强化的作用。如我们要求孩子“坐下”。孩子一旦坐下马上表扬,然后给予他喜欢的食物—饼干。这样,使孩子理解“坐下”妈妈就会笑,就会表扬我。而妈妈笑了,才有饼干吃。逐渐,他懂得了妈妈表情的含义。而很多家长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并不关注强化物背后的社会意义。因此,训练长期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物支撑下的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固然很重要,但绝对不是最终目的。
另外运用强化的最终结果是使孩子偶然出现的正确行为成为经常性的行为,最后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因此,运用强化最终是要摆脱强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训练中要避免过度强化。所谓过度强化就是强化的频率太高使得孩子形成对强化的依赖。具体表现为不给予强化即使能做也不做。一般来说,较高频率的强化用于当孩子刚接受训练,不习惯接受别人的要求或对新环境适应较弱时;孩子情绪较差时;孩子面临新的课题时。通过高频率的强化达到与人的配合、对环境的适应和自信的建立。较低频率的强化一般用于孩子能够较好地配合时;课题难度不大或孩子已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时。通过强化比率的下降看到孩子配合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最后乃至撤消强化以成为一种自身的行为习惯。强化的关键就是从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的转换。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