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备室: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
(二)涤荡室:涤荡室用于洗刷器皿等。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原微生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涤荡室。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
(三)灭菌室: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器具的灭原微生物分类名录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装备及设施。
(四)无菌室: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实验室。在微生物事情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包管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在一般环境的空气中,由于存在很多尘埃和杂菌,很易造成污染,对接种事情干扰很大。
通常我们在进行实验室之间我们先要了解,如果进行这个实验,发生危险了我们如何自救。特别是微生物实验室,根据病原微生物(指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应进行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程度评估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的、未知的、基因修饰的或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验数据、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