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雪机是通过将水打碎成小颗粒,颗粒在在冷空气中移动来达到冷却的目的,由此水颗粒聚集成核并将所产生的雪分散产生下雪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通过洒水来制雪呢? 水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它在冻结时会膨胀,并且具有很高的熔化热,因此所形成的冰块能够保持很长时间。 熔化热是指单位质量的晶体在熔化时变成同温度的液态物质所需吸收的热量。也等于单位质量的同种物质,在相同压强下的熔点时由液态变成固态所放出的热量。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纯物质熔化(晶体转变为液态)过程中体系所吸收的热(即过程的热效应),例如从65°F(18.3°C)到64°F(17.8°C)或34°F(1.1°C)到33°F(.6°C) 放热1BTU(英热单位)。 但是,要将32°F(0°C)的一磅液态水从液体转换为32°F(0°C)的一磅冰,则需要放热BTU。 总之,在造雪中需要大量的放热(冷却)过程。 此外,水可以在低于32°F(0°C)的温度下冷却,并且除非成核,否则仍然保持液态。 这种现象称为过冷现象(注:在一定压力下,当液体的温度已低于该压力下液体的凝固点,而液体仍不凝固的现象叫液体的过冷现象)。
因此,造雪机先将水分通过物理方式打成小颗粒,将水冷却至32°F(0°C),去除熔化所需热量,后成核。 造雪需要相对大量的水,例如,覆盖200英尺(61米)乘200英尺(61米),6英寸(15厘米)厚积雪区域,则需要20,000立方英尺(566立方米) 的雪。